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664528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0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课时,11. 答:(1)作者用“浮云”从空间角度写二人漂泊不定、变化无常的感伤;用“流水”从时间角度写岁月如流、年华易逝的感伤。,11. 答:(2)首联回忆当初的交往,表现的是欢乐之情;颔联写十年的分别,表现的是伤感之情;颈联写别后重逢已头发稀疏鬓角斑白,写喜悦之情,更写伤感之情;尾联写留恋秋山,喜悦中流露出一种恬淡之情。,11. 解析: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的那种悲喜交集的感情。,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做客

2、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尾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

3、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友谊;颈联和尾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

4、年间”,表现的时间很长,表现的空间很宽,表现的人事很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

5、诗的剪裁功夫。,12. 答:(1) 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形象。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12. 答:(2)上句,尤妙“弄风”二字。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风因马起,马鼓风劲,一“弄”字,境界全出。下句,“掠地”足见其训练有素,又见其凶猛异常。苍鹰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场面宏大,动态十足。,12. 解析:首联点题,勾画出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浩浩荡荡,开向狩猎场所黄茅冈下。“出长围”的“长”,

6、自然不仅指长度,亦指宽度,写出围场之大。这句为下文“骄马跑空”作了铺垫。颔联转向狩猎场面的精心描绘。此时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紧张而热烈。诗人剪取两个场面精心描绘,两个场面的主角是一马一鹰。,马,非常马,乃一匹骄马。骄,不仅是形体健壮,也是神采俊异。“空”,指马蹄下黄茅冈这个围场,因为其平坦而开阔广大,所以听任骄马纵横驰骋。“骄马跑空立”五字已经写得神完意足,形象生动,尤妙在冠以“弄风”二字。:“云从龙,风从虎”,此马如虎,在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故而风因马起,马鼓风劲。有此一“弄”字,境界全出。,鹰,亦非凡鹰,此苍鹰逐兔,竟至于“掠地”而飞。掠地,擦地也。足见其训练有素,又

7、见其凶猛异常。苍鹰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场面宏大,动态十足。此联遣词用字尤见功力,写得既警动有势,又形肖神似。至此,不禁使人想到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也写鹰写马,意境相似。,颈联描写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形象。尾联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1. 答:(1)形成对比,“新”指的是新曲调,“旧”指的是不变的别情,意在说明无论琵琶曲如何变换新曲调,曲词中依然蕴含着不变的别情,渲染了别情之浓重。,1. 答:(2)甲诗运用虚写(想象)

8、手法,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乙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描绘了秋月高照长城边塞的壮阔之景,渲染了征人深重的思乡之愁绪,含蓄隽永。,1. 解析:“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

9、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琵琶起舞换新声”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有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征戍者

10、谁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诗歌包含的情感内容。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既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感情的扬抑。,“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有久戍思归的苦情,又何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

11、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本诗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感情发展一波三折,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二是以不尽之景尽不尽之情。前三句一波三折的感情细流到末句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把离情入境,使诗情得到

12、升华,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把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2. 答:(1) “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词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2. 答:(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

13、俗、向往自由的心声。,2. 解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词人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

14、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个超脱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词人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词人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节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