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52658187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_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三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

2、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1980年5月,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鉴于我们过去

3、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生产力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的实际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决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3)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

4、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4)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南方谈话 (在深圳),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在深圳),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

5、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 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级分化。”,注意: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由此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B、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

6、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C、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

7、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不懈奋斗。,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

8、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一、解放和发展生产

9、力(为什么?),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10、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013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1. 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标志着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将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此外,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1、,2013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2. 嫦娥三号登陆月球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这也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工作。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探月任务成为中国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一次完美展现。准时发射,精确入轨,稳定落月,创新探索,嫦娥三号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航天新的进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许达哲说:“美国和前苏联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都经过了20次以上的任务,我们是用3次就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玉兔月球车与登陆器互拍:在月球表面展示五星红旗,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013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3. 成功研发H7N

12、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2013年3月,中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截至2013年5月31日应急响应终止,中国内地共报告131例确诊病例,其中康复78人,在院治疗14人,死亡39人。 中国科技部4月初启动了科技应急防控研究项目,重点推进临床诊断试剂开发、疫苗研制等工作。 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成功研发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例流感病毒疫苗株,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

13、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毛泽东一次谈话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知道下,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尖端科技领域

14、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态。,1.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十分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要求。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为了大力发展科学

15、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建设创新型国家。,2.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

16、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忘记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2.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