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643092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教育之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知识小讲座,授课:张顺,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煤层自燃、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地 震,泥石流,滑 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 震,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

2、惨重。,地震的形成原因 地震的要素 地震的震级 地震的分布 紧急避险,地震的形成原因,构造地震地球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能量在短时间内激剧释放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其他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

3、人工地震。,地震的要素,1.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3.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4.震中距: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地震的震级,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1级震级3级 微震不容易察觉 3级震级4.5级 小地震有感地震 4.5级震级6级 中地震破坏性地震 6级震级8级 强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8级 巨大地震破坏性非常大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为8.0级,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震级

4、每相差2级,释放的能量相差900倍 震级每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1.4倍,一个6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能量8级=30个7级=900个6级=27000个5级汶川的8级地震,相当于投放了900个广岛原子弹,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次数8级以上每年12次7级每年1020次6级每年100200次5级每年10002000次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地震集锦,震级最大的地震 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8.9级地震,地震引起的滑坡掩埋了瓦尔的维亚城,引发的海啸将沿海大部分建筑卷走。海啸还横扫太平洋,到达日本东海岸时浪高仍达6米多,

5、造成惨重损失。 最大的地震海啸 1771年4月24日日本琉球群岛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峰高84.7米,速度近800公里/小时,重达850吨的珊瑚礁被抛出2公里以外。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近海8.7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近29万人死亡。,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大约1201年7月,近东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坏,死人最多, 现有估算约达110万。1556年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的8.0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前者确凿一些,广大灾民病死、饿死,数百里山乡断了人烟,估计死亡83万余人。近代地震死亡人数的最高记录是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的中国唐山大地震

6、(震级为7.8)。1979年11月22日,新华通讯社报道的死亡数为242000人。,地震的分布,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紧急避险,

7、地震前兆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地下水异常有发浑、冒泡、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生物异常主要是动物出现大规模异常行动。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在地光发生后,有时会有地声。多数像打雷,有时像狂风、炮鸣、狮吼等。,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地光异常,汶川地震前疑似地光,玉树地震前地光,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

8、,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地震自救“四大法宝”,大地震时不要急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迅速远离楼房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

9、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舟曲泥石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

10、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自然原因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在暴雨天候下形成的流失流。 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不合理开挖有些泥

11、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1966年犀牛山地震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

12、生泥石流。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脱险逃生,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要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在室内发现附近发生泥石流时,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谈论,谈谈自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地质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