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610306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宁夏吴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 题。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

2、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

3、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

4、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298 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

5、,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 年第 12 期)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B两汉

6、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

7、培养。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3唐龙,字虞佐,兰溪人。受业于同县章懋,登正德三年进士。除郯城知县。御大盗刘六,数败之,加俸二等。父丧,服除,征授御史,出按云南。钱宁义父参将卢和坐罪当死,宁为奏辩,下镇抚覆勘。会遣官录囚,受宁属欲出和,为龙所持,卒正其罪。土官凤朝明坐罪死,革世职。宁令滇人为保举,而矫旨许之。龙抗疏争,寝其事。再按江西,疏趣张忠、许泰班师。三司官从宸濠叛者犹居位,龙召数之曰:“胁从罔治,谓凡民耳。若辈读书食禄,何靦颜

8、乃尔。”立收其印绶。嘉靖七年改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奏罢淮西官马种牛,罢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德之。召拜左副都御史,历吏部左、右侍郎。十一年,陕西大饥。吉囊拥众临边,延绥告警。诏进龙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振济,赍帑金三十万以行。龙奏行救荒十四事。时吉囊居套中,西抵贺兰山,限以黄河不得渡,用牛皮为浑脱,渡入山后。俺答亦自丰州入套为患。龙用总兵官王效、梁震,数败敌,屡被奖赉。召为刑部尚书,大猾刘东山构陷建昌侯张延龄,兴大狱。延龄,昭圣皇太后母弟,帝所恶也。吏坐狱不穷竟去者数十人龙独执正东山罪。“大礼”大狱及诸建言获罪者廷臣屡请宽,不能得。会九庙成,覃恩,

9、龙录上充军应赦者百四十人,率得宥。考尚书六年满,加太子少保。以母老乞归待养。久之,用荐起南京刑部尚书,就改吏部。龙有才,居官著劳绩。及为吏部,每事咨僚佐。年老多疾,辄为所欺。御史陈九德劾前选郎高简罔上行私,并论龙衰暮,乃下简诏狱。龙引疾,未报。诏杖简六十遣戍,龙黜为民。龙已有疾,舆出国门卒。(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登正德三年进士 登:中选。B下镇抚覆勘 勘:审问。C受宁属欲出和 属:亲属。D龙抗疏争,寝其事 寝:停止。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龙有才干的一组是(3 分)( )御大盗刘六,数败之 三司官从宸濠叛者犹居位,龙召数之奏罢淮

10、西官马种牛 龙奏行救荒十四事用总兵官王效、梁震,数败敌 龙独执正东山罪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龙明察实情,巡行查案明断处治。他出任云南、江西巡按期间,查办卢和、凤朝4明、宸濠等案,均能察得实情,秉公明断,处理相关当事人。B唐龙治边有方,救灾防御兼行不误。他任兵部尚书,统领三边军政事务,上奏陈述多项救荒措施,同时巩固边防,率兵多次击败入侵之敌。C唐龙执法公正,不因皇帝好恶妥协。他任刑部尚书,审理刘东山诬陷张延龄案,皇帝厌恶张延龄,只有唐龙不妥协,坚持要治刘东山的罪。D唐龙晚年获罪遭黜。他晚年重任南京吏部尚书,遇事都询问依赖下属官员,加之年

11、老多病,被属下欺骗,获罪被黜为平民,乘车刚出都门就去世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胁从罔治,谓凡民耳,若辈读书食禄,何靦颜乃尔。译文: (2)会九庙成,覃恩,龙录上充军应赦者百四十人,率得宥。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 依止古先生?【注】 禅观:即禅理、禅道。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 分)答: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三)名言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各名

12、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1)江畔何人初见月? ?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3)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 (杜甫登岳阳楼)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114 题。思想之河汩汩向前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 12 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1950 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

13、自学”。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 30 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观点相互矛盾”。稿子下了很大工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虽然成名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文革”时,在干校只准读“”,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蛰伏近二十年,1979 年 3 月,34 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