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609403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必修()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文明史范式,物质文明史:物质生产、生活、流通、交通 文 明 政治文明史:政治观念、制度、组织、政治事件 史精神文明史:科技、思想学术、文艺、宗教、教育,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宋元,(封

2、建 社会 形成),(封建 社会大 一统),(封建国家 分裂和民族 大融合),(封建 社会的 繁荣),(民族融合 进一步加强 和封建经济 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 国家进一步巩 固和封建社会 由盛而衰),前475年,前221年,220年,907年,1368年,1840年,589年,三、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指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开拓疆域而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特定对象的政治制度 目的:巩固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 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国:燕、鲁、齐、宋等 权利:享有世袭统治权。(不得转让与买卖);再分封权力 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特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发展历程:始于周武王,推广于西周,破坏于西周后期, 崩溃于春秋战国(原因) 影响: 积极:扩展疆土,巩固统治,促进交流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政治:听命朝觐; 经济:贡赋力役; 军事:守土随征。,定义: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正妻所生第一子)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规定宗法

4、等级: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影响: 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巩固分封制;(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保障贵族垄断地位与特权(“世卿世禄”) 凝聚宗族,3、宗法制,宗法制解析,以出生不同决定命运不同,“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想一想:,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关系政治上: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 血缘上:宗法关系;姻亲关系。兄弟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 干部职务终身制,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

5、安定和祖国 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探究活动】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你见过农村的祠堂么?,公祭黄帝陵,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表,核心,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上的体现,1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3.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为维

6、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又制定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小结:,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以宗法制为核心,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三位一体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解题思路: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他们都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西周的宗法制就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

7、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王位之争,思考: 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 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者为长子,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8、不以长”,北宋 (加强),元朝 (发展),明朝 (强化),隋唐 (完善),汉朝 (巩固),清朝 (衰落),从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内阁,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刺史制度,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御史大夫,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确

9、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称“玺”。,有什么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三公九卿制的建立:职责、,郡县制:内容、特点、评价,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划分标准,相对独立,按地域划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官员(最大不同),世袭,皇帝任免,权力,拥有封地,有行政统治权,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有行政管理权,历史作用,导致割据,加强了至于对地方的控制,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皇)权的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以血缘关系划分,秦朝推广(封建社会),西周 (奴隶社会),直属中央,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以中央集权的

10、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拓展1,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A、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B、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C

11、、内阁的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6、明代:,D、内阁的影响:,a、强化了君主集权;,b、皇帝还用宦官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 “宰相”?,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直接原因:,根

12、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推行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军机处和密折制推行的影响:,一方面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7、清代:,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行省制度(元代开始),行省数目:,十个行省、腹里和宣政院,行省职权:,意

13、义:,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 中央还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三、古代监察制度,1.演变,A、秦朝:,中央:,地方:,B、汉朝:,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目的是什么?),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C、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

14、受到严重破坏.,B、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A、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早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一)主要内容:(以西周为代表),1、王位世袭制(开始?),2、分封制:含义、实质、对象(召/燕、周/鲁)、特点权利义务、评价,3、宗法制:含义、内容、最大特征、目的、实质、作用,拓展: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及两者的关系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主要内容:,1、皇位世袭制,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三)汉代清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及其趋势,(二)秦朝的形成,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15、秦汉明清),1、背景:,(1)秦的统一(原因、过程、意义)(熟悉P9地图),(2)实践基础:春秋战国时期,2、确立:,(1)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地方制度:郡县制,3、特点:,拓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1、中央政治制度:中朝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3、选官制度:,5、趋势(特点):,2、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行省制,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封建社会的影响:,4、监察制度:刺史,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及特点,拓展:,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后期消极: 1、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2

16、、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思考: 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源流分明,沿革清晰,从未中断 。,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