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579746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届高中总复习第2轮,湖南学海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本课件主要使用工具为office2003,Mathtype5.0, 几何画板4.0, flashplayer10.0, 历史(湖南),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度。命题角度有很多: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相 互关系。命题形式既可以通过原始材料,也可以从生活中姓 氏、地名、族谱切入,考查学生对早期政治制度的辨别和理解。王位世袭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发展的

2、必然 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联系紧密的三项制度。分封 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是互为 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 具。,4,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 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 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 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C,5,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 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

3、蓟。”与 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确认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能力。从材料中“武王克殷反商”一句可知考查的是 西周制度,因此排除A、D项;又从材料中“封黄帝之后于蓟” 可确定是分封制。,C,6,自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主要的封建王朝都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以加强皇权。因此,古代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强化、中央主要机构和官员的权力逐步被分割。古代中央机构的代表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六部制、军机处,从命题的角度说,可以考查每一制度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此外,北宋为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也可能成为

4、命题点。,古代中央机构,7,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主要中央机构,盛行于汉,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体制,把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萌芽于魏晋时期、形成于隋、完善于唐;三省六部制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实际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六部制使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完善。内阁创立于明成祖时,清初沿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军机处为清雍正帝所设,虽为中央机构,但并无决策权力,实为皇帝的办事机构。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到顶峰。,8,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

5、省的精细分 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 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 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 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 项正确。,C,9,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 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 的权势和地

6、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 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 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B,10,从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来看,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行省制是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两种主要制度。从命题的角度来看,一般侧重于通过材料考查两种制度的作用及评价。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确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后来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郡、县是两级地方机构,其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元朝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但地方还有中央机构中书省辖地(河北、山西、山东)、中央机构宣政

7、院辖地(今西藏、青海等地);行省制不仅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是中国地方省级行政机构设置的起源。,古代地方机构,11,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是元朝,是唐朝,是西周,是秦朝。,A,12,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 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 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 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

8、得 出正确答案。,B,13,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为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统治者大多重视选拔和任用人才。由于科举制实行时间长,且具有公平、公开的特点,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很受命题者青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方式由以地方评议为主到以考试作为主要依据;选官权力由地方为主到以中央机构为主。,古代选官制度,14,北京孔庙(见右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 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9、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实际上考查 的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可以用排除法,A项始于隋;B项 始于唐朝武则天;C项始于明朝;元朝为蒙古族建立的政 权,所建北京孔庙及庙内元代进士题名碑,说明元朝统治者 接受并继承了中原文化。,D,1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某制度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 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 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从材料看,评价的主要是隋创立的制度,排除A、C,从材料中“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聚于京师 春还秋

10、住”两句可排除B。,D,16,(20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 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 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 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 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17,请回答: (1)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

11、性。(6分)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7分) (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18,该学生书写和答案组织规范,能够给阅卷 老师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答案简练,能够熟练使用学科 语言。审题准确,每一问均按题目要求回答。对三省六 部制的局限性回答不正确:“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并不 是局限性;局限性应从行政效率的角度回答。,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和中美政治制度差异的认识, 较为简单,难在第(2)问。第(2)问首先必须做出判断并回 答;随后的“结合

12、史实简要分析说明”要结合材料二中明太祖 的评述,具体地说就是要对“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和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进行分析说明。,19,【参考答案】(1)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 互牵制和监督。(4分)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 响行政效率。(2分)(2)不正确。(1分)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 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 集权制度。(2分)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2分)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进一步强化。(2分)(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本质不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 制统治的。(5分),20,感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