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75796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在蓝天下如何认识教育公平问题,成员:陈如男 费孟孟 梁爽 田浩 田南南 吴昊,教育公平的内涵,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2、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

3、突出。 教育公平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使收入不公平加剧,如果任由这样的“马太效应”循环不断下去,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录,教育公平的案例,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公平的案例,案例一李洋是2005年海南省理科状元,他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省理科第一名,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省教育厅决定取消其报考一批次院校资格。最后香港城市大学以44万元状元奖学金录取李阳。(取材于南方周末2005年9月2

4、2日报道)结论:中国采取不同省区不同分数线的录取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考生人数,下达不同的招生指标做法,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青年人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平等的积极做法。同样异地高考的解决也是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案例二,案例三,今年,呼和浩特市也进一步规范新生入学管理,通过制定呼和浩特市小学新生入学工作办法,杜绝择校热。该办法针对拆迁户、集体户、父母离异、非本市市区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情况的适龄儿童,在入学方面有了具体规定,并提出“不得收取报名费和面试费,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考试和测试”的要求,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新出台的呼和浩特市小学新生入学工作办法对民办小学同时作出规定,称

5、民办小学阶段学校招生要与公办学校同时进行,不得收取报名费和面试费,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考试和测试,不得跨旗县区招生。这项要求对促进教育公平同样意义重大,民办教育在投资机制、办学体制、管理方式上都有很多优势,公办教育解决的是大众教育的问题,在公办教育资源均衡的背景下,民办教育则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教育发展格局。,校长教师轮岗均衡教育资源今年,包头市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据包头市实际情况,针对小学、初中今年及今后的招生工作、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作出了多项具体规定。根据该意见,包头市教育资源配置将进行改革,明确要求各旗县区要统筹当地义

6、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记者了解到,目前包头市各旗县区中小学教师、校长轮岗已经启动,而且连续任职满6年的校长已经全部实现了轮岗。包头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校长和教师,因此包头市从今年开始在全市4个旗县区都要启动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交流。按照目前的规划,骨干教师每年交流的数量不得少于10%,校长在一个学校的任职不得超过6年,6年以上必须要硬性交流。这样的话,使更多的骨干教师和优秀的校长到薄弱校任职。另外一方面,包头市将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使教师整体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返回,造梦者微电影,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一是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比例偏

7、低。尤其是高中阶段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更少。 二是农村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农村学生辍学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弱势群体子女入学仍然艰难。,由于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正在加剧。“择名校”、“择名师”、“择名班”现象愈演愈烈。,“择名校”、 “择名师”、 “择名班”现象愈演愈烈。,农民工子女就学难,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案例,合肥市丁香花园三期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张师傅也越来越焦虑,如果8月2

8、5日之前还找不到学校上学,他将不得不把6岁的女儿送回乡下读书。那不仅意味着他希望女儿能够上一所好学校的愿望落空,也意味着他的妻子要同时回到乡下陪女儿读书。张师傅是河南信阳县人,老家的教育资源落后,“家门口的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学生要想继续上就得去离家较远的另一所学校。从7月份开始,张师傅就先后到其工地附近的华府俊苑小学、六十七中小学部等数所定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打听报名的事。结果不是拒收农民工子女就是收取名额有限已经录满,再者就是强制要求填写自愿交纳借读费并一次付全,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直接堵塞其子女上学的机会,当然设置的其子女进校的条件是“让进城农民工提供这样一些证件,其实

9、是对他们身份的一种基本确定。即便是设置了这样一个“确定基本身份”的简单条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仍然由于不符合这个基本条件而无法让其子女进城上学,其中,由于无法提供劳动合同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更是非常之多。,留守儿童问题,无疑,因为进城就学的困难,也使得许许多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变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缺少阳光、雨露,伴随他们的只有孤独与寂寞,他们就是“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严峻地挑战。,偏远地区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也因此有很多偏远的山区地区经济和教育较为落后,与城市相比,偏远

10、地区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学校图书陈旧,试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计算机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仪器的落后,不少课程都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在学区合并以后,有的寄宿制中学仅仅有一栋教学楼而已,学生的住宿、就餐条件极差。,我国直营教学中心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李家庄小学尽然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光秃秃毫无遮拦的学校场院上,栋土木结构的破旧平房是学校全部教学用房,其中两

11、栋正在换屋顶,另外两栋屋顶明显塌陷,外墙上写有“危房停用”字样,但一栋仍然有学生上课。栋教室的后面一排一样破旧的平房是教师宿舍兼办公室,有两间被改做临时教室。狭小的临时教室内光线昏暗,挤坐着近名学生,挂在前窗的黑板只是一块约一米见方的涂黑的纤维板。在学校仅有的一间办公室内,挤放着九张办公桌,上面摆满了学生作业本。,距县城公里的牙什尕乡中心学校年盖了新教学楼。当时是按照小学的规划盖的,如今又增加了个初中班,学校的境况就可想而知。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只好在街道上租了两间民房上课。民房在公路旁边,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学校又在民房外的马路边拉上了近米长的网围栏,以防孩子们下课时跑到马路

12、上出危险。,群科镇滩心村完全小学,是县里介绍条件较好的学校。这所学校一年级的名小学生挤在一间平方米的教室里上课,这是全校面积最大的一间教室。教室里只有张桌子,有的桌子上趴着个人,有的桌子后站着个人,有的干脆把板凳当课桌坐在教室的过道里。二年级一个有个学生的班级挤在一间平方米的教室里,第一排的课桌顶着讲台,最后一排的板凳靠着墙壁。,海东地区六个县中有四个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前些年,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民族观念的影响,这里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教育基础差,原先建的旧校舍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两基”工作的重视,大量适龄儿童被送入学校,原有的校舍根本不能满足逐渐增多的学生数量

13、。而且海东地区大量修建于六、七十年代的校舍在这几年都逐渐变成危房,大量危房让原本不足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返回,内因1、庭及孩子的教育观念落后一是部分孩子被迫辍学。在一些偏远地区,家庭子女较多且家庭困难的家庭仍有部分家长重男轻女,会选择让男生继续就读而女生则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二是家长和孩子被传统观念束缚,男尊女卑。中国的封建时代太长,封建的习惯势力还不能完全打破,重男轻女的习俗仍在边远地区蔓延。,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内因2、隔代教育现象太多 农村留守儿童众多,而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缺失则是子女性格成因的重要因素。导致关爱教育缺失原因有三:一是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使得孩子性格孤僻。二是受祖

14、辈溺爱影响,造成孩子性格的“自大”和“无知”。三是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内因3、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贫困学生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外因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外因2、“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

15、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外因 3、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16、。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外因 4、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外因5、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