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67514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黑龙江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13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

2、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涂黑。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题 3 分。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 边薄心厚的“太师饼” ,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至今仍 有不同观点。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祝捷说、杨贵妃说和抗元说。 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朝初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 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西域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3、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 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此后,吃月 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把杨贵妃也牵扯了进来。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 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 饼” ,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当属抗元说。元代,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 月十五日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终于推 翻元朝政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此后,吃月饼便成为一种官方倡导的民俗。 实际上,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

4、有“月饼”一词。在此前的北宋,皇家 中秋节的食谱中记载一种“宫饼” ,民间俗称为“小饼” 、 “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 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这是否就是月饼,现在已难以考证。 到明代,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不少,这表明了当时的一种流行。明代田汝成西湖 游览记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当时,心灵手巧的 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 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 ,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

5、 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 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今天的月饼,通过材料、皮质的选择,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 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2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传统中国月饼,能够从八月十五保存到正月初一还不腐坏。这是 为了让八月十五不能及时赶回家的亲人吃上月饼,并且制作过程中还要用到十年以上的陈 猪油等,有一系列复杂的方法,所以月饼久放不坏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防腐剂超标。 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和口味则越来越多地出 现在市场上,并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

6、受。 (节选自北京日报 )1关于中秋吃月饼起源的传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 ,这是中秋 吃月饼的一种说法。 B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见月而改名“月 饼” 。 C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一位商人送来圆饼庆祝,高祖李渊分给 众人吃,并笑指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话,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此开始。 D朱元璋抗元朝起义,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以互赠月饼来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推翻 元朝,吃月饼的习俗也由此流传开来。 2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月饼,由于

7、材料、皮质选择的不同,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 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 B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由此可以推知, “月饼”一词应 该出现在梦梁录一书写成之前。 C在明朝,关于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有很多,这表明中秋吃月饼这种习俗在当时已经流 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 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8、。金犯 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 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 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3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種吏以 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 且至,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9、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 ,暗示。 B. 存中命乃寝 寝;停止。 C. 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 准备。 D. 疾革,草遗奏言 革:痊愈。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3 分) 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 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

10、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 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 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 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 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 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O 分) (1)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5 分)(2)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

11、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11 分)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清溪行李 白4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8.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斯 已矣。 (庄子逍遥游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

12、宫赋 ) 元嘉草草,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25分)分)5。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 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 又嚼着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 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 最

13、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 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的人。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 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 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 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

14、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 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6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 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 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

15、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 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 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描写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 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 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 分)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 分)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 的一点。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25 分)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 分)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2012 年 2 月 14 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 2011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