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67364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福建省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漳州一中漳州一中 2012201320122013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学年上学期期末考 高三年语文科试卷高三年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 满分:满分:150150 分分 一、默写(一、默写(6 6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1 1 分)分)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每小题 1 分)(1)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杜牧)(2) ,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3) ,只是朱颜改。 (虞美人 )(4)香远益清, , 。(周敦颐爱莲说)(5)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无丝竹之乱耳, 。 (陋室铭 ) 二、文言文阅读(

2、二、文言文阅读(1515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25 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 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 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 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 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 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3、”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 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 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 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 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 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 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 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

4、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 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 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 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 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选自古文观止 【注】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

5、 435)年,赵、 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捕,后伏 剑自杀。 2覥 tin 然:羞愧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国士,济国之上也 济:救助,帮助。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列:官职、职位。C既名知己 名:(被)称作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当:抵得上。3.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 “ 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 (3 分)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而疵能察韩、魏之情

6、以谏智伯。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A B C D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配为“国士”之称。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

7、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3 分)_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3 分)_三、古代诗歌阅读(三、古代诗歌阅读(6 6 分)分)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临江仙 (宋)赵长卿3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

8、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1)第一句中的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 分)(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4 分)四、文学名著阅读(四、文学名著阅读(1010 分)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5 分)A. 两位姑姑打电报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卡秋莎,而他却不肯前往,卡秋莎冒着风雨深夜赶到火车站去见他。卡秋莎把脸贴到窗玻璃上敲打窗子,但聂赫留朵夫没有听到,关上了车窗。无望的卡秋莎想卧轨自杀,但肚里的孩子使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复活 )B.第二次探访监狱时,聂赫留朵夫把诉状拿给玛丝洛娃签名,玛丝洛娃请求他帮助梅尼绍夫母

9、子伸冤。聂赫留朵夫则再次表示要赎罪,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 (复活 )C.聂赫留朵夫去彼得堡之前到他从姑姑们名下继承的庄园去,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复活 )D. 觉慧因参加学生运动被高老太爷禁足在家,异常苦闷。一日,他去花园闲逛,花园里红白梅花正开得盛。他碰见了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说要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他,做他的丫头,只要他在旁边就安心了。 (家 ) E.

10、在觉民和觉慧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这在女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倩如最先剪短了头发,几个较有胆量的女同学也纷纷效仿。琴也想向许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但她母亲坚决反对。 (家 )8.简答题。 (5 分)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真(曹真)曰:“他原是魏人,不得已而降蜀,又何疑乎?”耀(费耀)曰:“都督不可轻去,只守定本寨。某愿引一军接应他。如成功,尽归都督;倘有奸计,某自支当。”“他”是谁?此选段说的是孔明攻打陈仓失利,“他”建议去袭祁山。请简述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答: 五、文化经典阅读(五、文化经典阅读(6 6 分)分)49.阅读下面孟子

11、选段,并按要求答题。(6 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注释】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间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B、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

12、百姓的拥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就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D、孟子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齐宣王的问题。(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这句话和上面选段的文字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试结合两个选段做简要分析。(3 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粱惠王下)答: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六、论述类文本

13、阅读(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小题。国学的焦灼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 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 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

14、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5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而事实证明,1840 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