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65356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上海市崇明县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上海市崇明县上海市崇明县 20132013 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一、阅读(80 分)分) (1 1)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5 题。题。 (1616 分)分)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在英文中, “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这说明,很早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是和瓷 器联系在一起的。瓷器 15 世纪时就传入欧洲,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卡赛尔郎 博物馆至今还藏有一件中国明代青瓷碗。历史上,中国和亚、欧等国瓷器交易极为频繁, 而且数量巨大。距今人研究,在 16021682 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有 一千六百多万件。

2、瓷器以其优雅精致的品质,为中国赢得了好名声。在公元 17 至 18 世纪 欧洲将中国理想化的思潮中,瓷器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当时风行欧洲的洛可可风格中, 也多少可以看出以瓷器、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风”的影响。瓷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大 约在公元世纪时,中国就出现了瓷器。到了宋代(9601279)瓷器进入了成熟期。宋瓷 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官、哥、汝五大名窑。各窑的瓷器均具创造性, 一直是后代模仿的对象。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中国瓷器莹然可玩,沉静的色彩,透明的胎体,优雅的图案,精巧的形状,都是一 代一代瓷器艺人

3、追求的目标。青铜器、陶器、瓷器都是中国人喜爱之物,但风格各有不同。 瓷器虽没有陶器的古朴,却多了一些细腻;没有青铜器那样肃穆,却多了一种轻巧和优雅。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这个名片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信息,也体现了中国 人的审美追求。熟悉中国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开片” 。开 片 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 变成了人们的追求, 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 今。它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当釉面的 伸缩程度超出它的弹性区间极限时,就会出现釉层断裂和位移现象,产生裂痕。瓷坯和釉 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器烧焙后

4、,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的收缩率比坯料大,内部应力不平 衡,这也是导致瓷面裂痕的重要原因。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 开片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一种美的追求,如果瓷器上只裂出一道或几道纹线的 话,这种缺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真正是缺陷了,但宋人在这个缺陷之中发现了美 的蕴藏,于是有意为之,把生活中的冰裂等自然现象重现在瓷器上,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清 新生动,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金线铁线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 状裂纹,使本来就不规则的冰裂效果更显出变化的丰富、造化的奇妙。哥窑(浙江龙泉)是宋代诸窑中追求开片的典范。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哥窑瓷,开 片很美,

5、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腕,一件是轮花碗。两件藏品碗口自然如花,开片细 密,纵横有致。 宋代汝窑也追求裂纹的表现,但纹理与哥窑不同,重视脉络。前人谈汝窑的特点时说: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 ”前两句说的是色彩和品相特点,后两句说的就是开 片特征。 “蝉翼纹”是说它的开片很薄,如蝉的翅膀,或隐或现。晨星稀,是说汝瓷以玛瑙2入釉,釉面的裂痕有不同角度的斜开片,稀稀落落,寥若晨星,对着光照,产生不同的发 射效果,极有意味。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汝窑青瓷盘,器的底盘上有芝麻叶的纹理,由一主脉生出很多 支脉,每一支脉又形成很多的支脉,纹理细密,脉络清晰,很耐看。中国瓷器追求纹理,其中隐藏着深厚的

6、哲学内蕴和美学旨趣。中国文化有重视纹理 的习俗。三千多年前中国流行一种占卜方式:龟占,就是通过火烧龟壳所形成的纹理来判 断吉凶。中国美学中还有一条重要原理: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一阵风吹在湖面上,水 面形成涟漪纹理,自然而然。瓷器是人工的艺术,但最反对人工的痕迹。瓷器上面好的裂纹是自然形成的,它是 不可预料的。人工画出的裂纹,显出匠气,也就没有自然的美。冰裂纹和几何线条不同, 几何线条是机械的,横来直去,如果瓷器都画成这样的线条,机械的意味就浓了,那也不 是自然的美。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味,不仅在冰裂纹中有体现,它也是中国瓷器的整体追求。没有 自然之美,就没有中国的瓷器。瓷器是人工做成的,但中国人

7、却要做得没有人工痕迹,做 得就像天然生成一样。这是中国瓷器的一条始终不渝的准则,体现了 中国人追求着与自然 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1、概括第段大意: 。 (2 分)2、第、两段都写到了陶器,请分别说说不同的用意。 (4 分)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2 分) A. 虽然 却 而且 B. 本来 却 而且 C. 不仅 又 同时 D. 本来 又 同时(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瓷器形成“开片”的重要原因就是热胀冷缩、自然开裂而成。 B.汝窑的瓷器与哥窑的相比,在追求开片上具有更大的艺术成就。 C.本文对瓷器特点的介绍采用了从整体特点到个性

8、特征的顺序。 D.本文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案例来说明中国瓷器种类的丰富多彩。5、 “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 ”联系全文,分析“其中内 涵”具体有哪些。 (5 分)。(2 2)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6-126-12 题。题。 (2121 分)分)3抱一把胡琴抱一把胡琴 司马中原这个年轻的汉子走在朝南的路上,他身后的家乡,烧成一片赤毒毒的大火。他牵着 一匹可怜的小毛驴,驴背上系着行李卷儿和一双兰花布的包裹。他肩上的黑布袋里,竟然 装着一把胡琴。背着胡琴逃难,算是比较少见的,他并不是流落江湖,以琴户口的琴师,只是一个 扶犁扛耙的年轻农民,战争使他失去所有,只有这

9、把老旧的胡琴,是他仅有的宝物。他清 楚地记得,这把胡琴,是父亲使用多年的乐器,夏天夜晚,父亲坐在麦场边,对着繁星和 月色,消闲懒散地拉着一些他听熟的老曲子,也都是十二月相思,叹五更,梅花三弄之类 的,琴声低哑,他更有意地慢上半拍,让人听起来很想睡觉。战争没起的时刻,乡野地上的日子,原也是那样缓慢的,没波没浪的,无惊无恐, 除了日夜的交替,四季的轮转,显示出时间进行的痕迹外,夜来梦醒,连谯楼更鼓也难得 听闻。父亲拉着琴,春天想夏,夏天想着秋,秋天又想着冬,琴音里有一些年华流水的喟 叹,也有些丰收的盼望。不同的曲子,经他拉来,都有同样的味道,冬有炉火,瓮有余粮,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该是他最高的向

10、往。七变那年,父亲把琴交到他手上,并且教他怎 样拉琴,一把琴三杯酒,不饥不饿过一生,父亲在酒后这样说着,耕田种地的老人,哪还 有旁的好想呢?他喝醉了拉琴,琴也仿佛喝多了酒,听来醺醺然的,别有一种快乐的 感觉,在他的记忆里燃烧。学着拉胡琴的日子,他是快乐无忧的,父亲说他拉得太浮快,不够厚实,心若不朝 下沉,日后准是漂泊流浪的命。当时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不愿被家宅的炊烟捆死在这 里,好像跌落井底的蛤蟆,看天也只是锅口版的一个圆。镇梢茶馆里,经常有说书人,敲 锣打鼓地在说些古早的故事,拉琴卖场的老瞎子父女,也会在那里唱出许多遥远的云烟, 不论他们说些什么,乡角里的人听来,可都是新鲜热烈的,沙原、马

11、群、罗列的刀枪、彩 云般的旗阵,番邦女将与天朝小将对阵,那种武抢弄棒的同时,却又眉目传情的战斗,真 实使人入迷。听到更多千里寻夫,灾荒离散的故事,品味着天外的忧愁也是好的,仿佛藉 着那些,替生命添些重量,人究竟不是生翅膀的鸟虫,乐的飞掉啊!从那些似真似幻的戏 曲中,他听过山如何的高,草原如何的广,江河湖海如何的奔腾汹涌,那使他难过起来, 他学会用胡琴拉出梅花三弄,可怜他却没有看过梅花村里没有人家种植它。这里的许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他们最快乐的是聚在镇上饮酒,一边饮,一 边彼此交换听来的经验,听到风沙吹人欲倒的塞外,美女如云的江南,他们就相互庆祝自 己没有流落外方,否则连一把老骨头也捡不回

12、来了父亲是听多了他们的训诲,胡梢才 花白,就反复把“老不去塞北,少不去江南”的谚语挂在嘴上,仿佛天外充满鬼妖魔,人 只要一出远门,就有料不到的凶险等在前面,只有醉乡路稳,喝躺下了也有人扶你归窝。当时他虽是孩子,用胡琴拉出的,却都是这乡角落里一伙老人们的故事,喜悦中的 醉,醉里的忧愁,从历史的长风里吹进人心的感受,郭子仪骑的是什么马?关王爷的胡子 变不变白?也都是津津有味地谈到夜深露冷,这种天下本无事的闲愁,把他们一口来牙都 嗑掉了年轻的流浪汉两眼茫茫地朝南走,大河上的风幡是移动的城墙,陌生是有气味的, 一股扑鼻酸楚的气味,他歇在傍河的庄头,坐在石碾上啃着冷硬的干饼,并不见美如天仙 的姑娘投给他

13、迷死人的笑脸。他取下胡琴,想以琴声代酒,舒松一下长途跋涉的疲累,这 才发现,琴弦已经断了,谁能拉响这无弦的琴呢?他回过头。怅望着来时的道路,再也看不见家山,家山被天脚的卧云隔断了,一夕4的烽火,使他失去所有,成为上一代人最悲叹怜悯的浪人,在无边的陌生里漂泊着,忽然, 他心里嘈嘈切切的涌动着乐音,仿佛他自身已经变成一把胡琴,在梅花三弄那些老曲之外, 用记忆为弦,拉出一些新的乐曲。战云低卷着,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 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沙河般的道路,金灼灼的暖阳,车头和驴颈铃的喧闹声,烟草和皮革混杂的气味, 那么热闹的赶集的记忆,烟般弥漫着。桑林上斜挂的新月,豆田里叫哥哥的喧

14、鸣,五月榴 花亮丽如丹霞,烘暖了他的心,还记得当时学胡琴,咿咿呀呀的抖着弦,在牛棚一角的草 垛上,反复地拉给老牛听,谁说对牛弹琴来,老牛并不那么笨拙,他湿亮的眼里,也有着 知音解意的温柔。经记忆的梭织,乐曲在他心中奔流。我要在更长更远的路上,为这把老胡琴换上新 弦,他想。 22.第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 (2 分)23.第段中父亲说“日后准是漂泊流浪的命” ,而“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 ,父子两人对 漂泊流浪的理解有何不同?。 (2 分)24.第段中“扑鼻酸楚的气味”是指 。 (2 分)25.“战云低卷着,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 ”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15、?。 (3 分)26.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6 分) A.本文开头描写一人、一驴、一把胡琴,背景是赤毒毒的大火,极富画面感。 B.父亲不管春夏秋冬地拉着胡琴,在琴声中寄托了对儿子快点长大成人的期盼。 C.乡角落里的许多村名整日过的是醉醺醺的,与世隔绝、自我麻痹的生活。 D.少年的琴弦已断带有深刻意味,意味着少年的梦想因为战火而被生生割断。 E.本文叙述特点是将少年经历的眼前的战火离乱与记忆中的安定和平相交织。 F.本文的语言表达比较平实简单,适合展现乡野在战火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27.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第段。 (3 分)。28.胡琴对于年轻的汉子来说,具有哪些独特的意义?(3 分)。5(1 1)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6 6 分)分) (任选(任选 6 6 空)空) 17.(1)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 (2)君问归期未有期,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3)把酒问青天,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 (4)近水楼台先得月, 。 (俞文豹清夜录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