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58185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摘及人物简介:《我们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Pop)是钱钟书,妈妈(Mom)是杨绛,女儿是钱媛(圆O),六十年间缘起缘灭,因为离合,也就成就了一段段故事。一个92岁的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然全书风格哀而不伤,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总是泪中带笑。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 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先生以其一贯

2、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先生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

3、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书摘 斯班斯大夫说,我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 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 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

4、静地不吭一声。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 “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 “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 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据说娃娃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我还未十分清醒,无力说话,又昏昏睡去。我家那时的阿姨不擅做菜。锺书和我常带了女儿出去吃馆子,在城里一处处吃。锺书早年写的吃饭一文中说:“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他没说吃菜主要在点菜。上随便什么馆子,他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

5、衣料。我呢,就仿佛是一个昏君。我点的菜终归是不中吃的。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锺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锺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那边是夫妻在吵架” “跑来的这男人是夫妻吵架的题目他不就是两人都说了好多遍名字的人吗?看他们的脸” “这一桌是请亲戚”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都头头是道。 我们的菜一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

6、的。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走到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

7、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杨绛,是杨荫杭之女,钱钟书的夫人,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锺书,二人结成夫妇.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锺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

8、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我们仨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

9、牙国王。八十年代以后的杨绛,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尔的写写散文,杂文,回忆短文一类的。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至今还被喜爱她的读者津津乐道。90年代后因为先生钱钟书和钱媛相继生病去世,杨绛基本停止了各种工作。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她更是隐入深居。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媛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高)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

10、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钱媛,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致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4日病逝,终年59岁。 钱瑗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也是中国学界德高望重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女儿。 北师大外语系教授钱瑗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她关怀学生,她为人刚正。逝世后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好友的爱重缅怀。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这话并非虚言,钱瑗离世8年,钱瑗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一位捐款一百万港币,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好友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钱瑗。,1938年杨绛钱钟书于巴黎卢森堡公园留影,钱钟书,钱瑗在北京大学,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