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47038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8.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南京师大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用好教科书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兼谈高中生物教材使用中的若干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谭永平 010-58758362 2012年11月11日 南京师范大学,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谈理解和把握教材?,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既有对教科书的盲从,也不少见对教科书的忽视。现实中出现一些迷茫和乱象。 举例,1. 什么是教科书? 老生常谈的话题。 您的回答是:,熟知的未必是深知的。 恩格斯,教科书:常称做“课本”,表示它是学校功课的根本,即学校用以进行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根本。 教科书: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 Textbook:Manual of illustration in an

2、y branch of science or study (对科学或学术的任何分支的阐述文稿), Work recognized as an authority (被确认为权威的著作)。,什么是教科书?,从教科书在“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位置看。,什么是教科书?,从教学这个系统展开分析: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 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代表,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用教科书是做教科书的主人,还是被教科书支配;或者远离教科书自行其是?,哪句话最能代表您内心的想法?,教科书中每一节所有的内容,都要给学生讲清楚! 教科书中每一个实验,都要做(讲)

3、!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学中,我常常会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在教学中,我常常会补充教科书以外的资料。 ,某课题组于2004年12月所进行的调查发现: 69.4%的教师选择“利用教材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2.4%的教师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基本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的占21%,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的占3.5%。 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看来,教学时完全照搬教科书的情况已经不多。但是,有“用教材教”的诉求就一定能在实际教学中用好教材吗? 答案是:NO!,在“用教材教”的时代,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要求,丝毫不比所谓的“教教材”低。,“教学中,我常常会对教

4、材内容重新组合” 依据什么进行组合? 组合得比教科书更好吗? 组合后的教学效果理想吗?,“在教学中,我常常会补充教科书以外的资料” 补充了什么? 补充得必要吗? 补充得合适吗?,教学时教师对教科书进行加工结果:A. 谨小慎微,处处留心;( ? ) B. 自以为是,开膛破肚; (不如教材) C. 尊重教材,修剪搭配;(持平教材) D. 融会贯通,创造升华。(优于教材) (),针对以往“教教材”的弊病,可以强调教科书的范例特性。针对现实中教科书权威地位的陨落造成了师生教与学时的诸多困难和困惑,又应该强调教科书的权威性。让教科书在教学中,严谨、平易近人地做“权威发言”。,怎样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建立

5、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2. 什么叫理解? 怎样才是把握?,1. 什么叫理解? 怎样才是把握? 以一节教材的处理为例,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讲新课时:重点在哪里?您需要用几课时?,这样教下去,课时够用吗? “我”在这一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中,所花的时间都值得吗? “我”理解教材了吗?,尽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A. 未理解,没把握 表现一:不知重点,处处留心,谨小慎微,有教师担心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如果不讲,学生在高考中丢分,因此,对教材中所有内容都事无巨细地讲述,连供学生自己阅读的小号字内容也不放过,甚至将新教材已删去的原教材中的内容也拿回来讲授。

6、,对教材中所有内容都事无巨细地讲述,连供学生自己阅读的小号字内容也不放过,甚至将新教材已删去的原教材中的内容也拿回来讲授。这样做学生也未必能考出好成绩,因为考试命题也是以课标为依据的,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细枝末节的知识。 而且,生物学事实性知识是一个广阔的海洋,做事实性知识的量扩张,一定难以穷尽!,200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师关于课时紧张的问题,认识却是一致的。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的内容容量多,且差异极显著。不同教龄的教师的态度差异显著教龄越长,认为容量多的比例越大。 教师们认为课时是紧张!越是有经验的老师,越认为课时紧张! 课时紧张的原因,是否有我们

7、自己的因素呢?,走进课堂前,“我”首先要回答好“教什么?”,要回答好“教什么?”,应该:看着教材,想着课程标准! 看着教学内容,想着学习者知道了些什么! 即:理顺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的关系,厘清事实性材料与概念、原理等知识的关系,在教学中区别对待。 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教材安排了资料分析活动,列举了4则事实性资料;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一步一步地建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材介绍了数位科学家的工作,描述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这些事实性资料都是不要求学生记住的,就相当于盖楼要搭脚手架,在盖楼的过程中脚手架是必要的,楼盖好后,脚手架就可以撤掉了。,教材

8、中的知识内容不必讲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内容的讲授集中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突出主干知识,突出核心的概念和原理。枝节性知识、学生自己读书即可明白的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可以让学生自学。 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刘培正院长曾总结过: 三讲:只讲容易混淆的知识,只讲容易错误的知识,只讲容易遗漏的知识。 三不讲:不讲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知识。,B.未理解,没把握表现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局部章节与整体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深层次原因就和对新教材知识系统的把握不太准很有关系。细节决定不败,方向

9、决定成功!,例一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包括从生物圈到细胞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两节。 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章而不是一开始就讲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由于不太清楚教材为什么要安排这一章,教学时就往往会抓不住要点的现象。,例二,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教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在这一节讲吗?,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强调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理清分子与细胞模块各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细胞是系统。 第四、五、六章:细胞是生命系统,理解教科书章节内在的逻辑关联,真正用教

10、科书内在主线贯穿始终,促进知识结构化。,C.未理解,没把握表现三:不讲科学规律,教起来随心所欲,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例如:这个问题探讨,一定要在讲新课前研究透吗?,教材编者的视角教材,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复合体!理清学科逻辑,利用学习心理学原理组织教学。,教科书中考虑学习心理学的编排方式 (1) 以“问题探讨”思维热身、激发兴趣,采用多种方式维持学习兴趣热身就应该速战速决!,教科书中考虑学习心理学的编排方式 (2)明确每节的学习目标 如果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则学习的效果较好。教科书中提供目标参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高中教科书在每一节开始,以“本节聚焦”栏目明确了本节的核心问题,相当于提出了每节的

11、主要学习目标。虽然“本节聚焦”问题问的是学生,但教师教学时若能注意这一线索,就能合理制定每节的教学目标。例如,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1节“本节聚焦”,教科书中考虑学习心理学的编排方式 (3) 分明层次、突出重点 从每节教材内容的组织来看,课文内容以宽窄栏的形式排列,宽栏是主干学习内容,窄栏是拓展性的补充学习材料,这样使得主干和侧枝容易区分。宽栏主干内容中,教科书又用不同的字体,将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一般正文内容,选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栏目作了区分,教科书中考虑学习心理学的编排方式 (4)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科书中考虑学习心理学的编排方式 (5) 综合采用逐渐分化原则与整

12、合协调原则组织内容 人类学习的七个原则中,第一个原则即是知识应围绕学科的主要概念和原则组织。在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先出现最一般的、概括性最强的概念或原理,再出现具体细节逐渐加以分化的方式比较容易一些,这就是逐渐分化原则。,例如,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1节,节标题是“从生物圈到细胞”,明确表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生物圈”“细胞”以及它们之间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关联性。黑体字标题“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进一步界定、细化了要阐述的概念。黑体字标题之下的具体课文内容,再详细展开论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有从细胞到生物圈多个层次。可以看出,教科书从节标

13、题到黑体字标题,再到具体内容,概念由宏观到具体,由概括性强的概念到一般概念再到具体论述。,通过研究分析大量不同事例而较彻底习得的概念,就更容易迁移到新的事物中去。也就是说,一些主要的概念、原理、规律的学习内容,如果让学生通过分析大量实例,对已有事实、概念进行概括,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由此习得的概念、原理等就较容易应用于新的情境。 例如,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2节在讲氨基酸的结构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给出几种氨酸的结构式,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这些氨基酸在结构方面的共性,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这样获得的“氨基酸”概念,将能更好地迁移应用。,D.未理解,没把握表现四:对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素

14、材,忽视与用力过猛并存,导歪的例子也不鲜见。,看一个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测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这样的情感提升话语,比教材的结语更好吗?,其实质,是在以下问题的理解上的偏颇: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什么是科学,据说文解字,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 从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 英文中的“science”,最初进入中国时被翻译为“格致学”。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

15、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什么是科学,从科学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人们一般认为,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AAAS(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对科学本质的论述是: (1)科学所看到的世界:世界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对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由此提出的理论,由于新的观察可能会挑战先前的理论,因此已有的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

16、真理;但是,科学观点的变化通常不是彻底抛弃,而是修正,科学知识是有生命力的并会变得越来越精确、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科学并不能对所有问题提供完全的答案。 (2)科学探究:科学重视证据;科学糅合了逻辑与想象;科学进行解释并预测;科学尽量避免偏见;科学拒绝专制。 (3)科学事业具有个人、社会和公共机构三个维度,科学是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并在不同的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则;科学家既作为专家也作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AAAS.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AAS Publication,1989:2531.,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戢守志等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