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533630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分类埃博拉防控培训..(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埃博拉出血热培训,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二)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

2、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 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培训,门诊部,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

3、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科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埃博拉出血热,Ebola会不会蔓延到中国来?,那么“死神”埃博拉病毒(Ebola)会不会蔓延到中国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长董小平13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从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基本特点、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等因素分析,病毒传入我国有风险,但在我国暴发风险极低。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埃博拉病毒传播至非洲之

4、外国家的可能性较小,目前我国境内没有发现埃博拉病例。8月7日上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计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表示:为防止埃博拉传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日前,国家卫计委已经印发埃博拉病毒防控方案、诊疗方案。,病原学,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阶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行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100nm。 可在人、猴、豚鼠等步入类动物细胞中增值,其中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 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

5、性无明显变化。60 灭活病毒需要1个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r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流行病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但多数暴发无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病人或动物的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器官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

6、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发病主要及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临床表现,潜伏期 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病。,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咳血、血尿等,

7、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他多脏器受损。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极度乏力、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疑似

8、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意思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检测阳性者。 鉴别诊断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 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治疗原则(无特效治疗措施),对症和支持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 治疗肝、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控制继发感染。,病例管理和院感控制,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商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病例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

9、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病人死后,应精良减少试题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预防控制措施,(二)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科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然后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5%碘伏冲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