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3275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六章合集(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开拓篇 (1895191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开拓篇),马克思主义经过它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和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是马克思主义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这些新的挑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序幕。,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本章主要内容,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法国和俄国社会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2、,一、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二、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三、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一、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 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 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 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的最后30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以电力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兴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的巨大发展,从而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高速增长。 这种增长在资本主义国家间、工业结构的发展是不平衡

3、的。 生产力增长对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影响,即垄断组织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特别是由于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表象从无政府状态演变成“有组织的”经济制度,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似乎已经“缓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趋势的理论,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理论,似乎成为“过时的假说”。,辛迪加:原义是”组合”、”联合”。是垄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指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签订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

4、产上、法律上保持独立,但在商业上已失去了自主性。辛迪加较卡特尔牢固。-辛迪加主要是在采购与销售领域。 3. 托拉斯:是较高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指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为了垄断某些商品的产销,以获得高额利润而组成的大垄断企业。以其组成的方式不同,有分为各种类型。如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托拉斯、 以企业合并为基础的托拉斯等。托拉斯在美国最为普遍。 托拉斯的作用覆盖整个采购、生产、销售,它可说就是一个大的垄断的企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资本主义和平时期存在的“合法斗争”,极大地淡化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模糊了对运用无产阶级革命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的认识

5、,主张阶级合作、走和平的“议会道路”,用渐进的手段向社会主义“进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似乎成为“过时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资产阶级政府调整统治策略,利用从殖民地剥削来的部分超额利润,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的上层分子,使其蜕变为贵族,在理论上组成一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者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名下,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科学性及其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意义。,“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生长起来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资本主义

6、的某些基本特性开始转化成自己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的时候,资本主义才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上的基本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列宁,二、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 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一1932年),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著名活动家,他一生的理论和政治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从1881年初接任党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十五年是伯恩施坦的黄金时代。他是作为一位杜林主义者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以拉萨尔主义

7、和杜林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此期间,他在恩格斯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党内机会主义、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反动政策等方面,为党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党内和国际工人运动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倍倍尔称他是“最优秀的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也曾说,伯恩施坦当时是一个“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正统派马克思主义者”。1895年8月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倾向开始公开显露出来。1896年至1898年,他在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发表的一组文章,成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的最初“批判”,成为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公开责难的代表,

8、开启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争论。其中写于1898年的崩溃论和殖民政策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观点。,矛头初露,早在1878年铁血宰相俾斯麦颁布反社会党人法的 时候,伯恩斯坦就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机会主义者赫希柏 格、施拉姆在瑞士苏黎世组成后来被称为“苏黎世三人 团”,发表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公开提 出了机会主义的纲领。提出:社会民主党不应该是片面的 工人党,而应该是“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 的党;党不应“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道路”,而应该 “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党不应该把一代人所不能 实现的最终目的放在主要位置,而应该用全

9、部力量来实现 经济的和社会的改良。,针锋相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898年10月的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伯恩斯坦问题没有被专门列入会议议程,但对“运动和最终目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1899年10月的汉诺威代表大会上,伯恩斯坦问题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倍倍尔在会上作了长达6个小时的报告,详细地批驳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观点。 1901年2月,伯恩斯坦从英国回到德国,不久又对马克思主义发起进攻 ,1901年9月22日至28日举行的卢卑克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倍倍尔提出的谴责伯恩斯坦的决议案。 1902年的慕尼黑代表大会(新时代与社会主义月刊的争论) 。 虽然党内修正主义问题远远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克服,但以后

10、德国社会民主党再也没有把批判修正主义列入大会议程。,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背离,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问题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是主张“修正”乃至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弃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背离,一、借口反对“崩溃论”,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 本集中的新趋势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二、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多的社 会主义因素,消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意义和作用。 三、以“探求当前问题的细节”的重要性为借口,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通则”)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四

11、、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一)借口反对“崩溃论”,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新趋势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根据资本主义的中小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的片面事实和信用制度、商业统计等新机能的出现,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资本集中的新趋势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二)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消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意义和作用,其社会主义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的完善、社会对经济监督权的扩大、企业的民主管理的逐步发展等。名言:“一部好的工厂法可以比一整批工厂的国有化包含更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和问题,东方出版社1989年

12、版,第195页。),(三)以“探求当前问题的细节”的重要性为借口,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通则”)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是伯恩施坦的座右铭。“主义”与“问题”之争。“共产主义渺茫论”。,(四)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他试图区分殖民政策的好与坏的方面,认为社会民主党应该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暴行和掠夺,而不应该反对国际贸易的扩展,因为这有利于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制度的范围。,三、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 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年1月伯恩施坦发表了社

13、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简称前提和任务,在该书中伯恩施坦对他的机会主义理论与政策做出了最为系统的论述,同时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最为全面的“修正”。伯恩施坦本人也承认,这本书中不仅“在许多要点上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主张的见解”,而且该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在哪些点上大体是错误的或者自相矛盾的。”前提和任务成了伯恩施坦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决裂的宣言书。,前提与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修正,1、用新康德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 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错误的。马克思思想中

14、的一切困难和问题,都是与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民主党总有一天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教义进行批判地审查和严厉地责备。他要指出,“这一教义的表面上的唯物主义有哪些是最高程度的因而也是最易走入歧途的空论(Ideologic),指出轻视理想和把物质因素抬高到无所不能的发展力量是自我欺骗,而散布这种欺骗的人已经自己通过行动随时发现了或者将要发现它的本来面目” 在这里,伯恩斯坦把唯物主义与承认理想、道德、信念等精神的作用的观点对立起来,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歪曲为庸俗唯物主义,因而要用抬高精神作用的新康德主义代替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修正,2、用庸俗进化论代替唯物辩证

15、法 伯恩斯坦从否认黑格尔的辩证法入手,否定唯物辩证法。他宣称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认识的“陷阱”和“圈套”,是“马克思学说中的叛卖性因素”和“最致命之处”,因此必须“清除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主义。”,(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修正,3、用折衷主义的因素论代替历史决定论 伯恩斯坦一方面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括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歪曲为具有宿命论倾向的经济决定论,认为它把人归结为生产关系的傀儡;另一方面把恩格斯晚年强调上层建筑的能动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把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修正为“因素论”,也就是承认经济、政治和思想因素的共同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历史中的各个因素同等看待,等量齐观,是典型

16、的折衷主义历史观。,(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面修正,1、以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彻底否定为起点,进而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大加贬斥,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伯恩斯坦断然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只是一个主观的“纯粹的思想的幻想”,是“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缺乏现实的可行性 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只是一种“道德的命题”,并不能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面修正,2、否定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 伯恩施坦避开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必然性,只是从“资本家数目”的多寡上认识问题;撇开资本主义股份企业运行中大资本家对股份的实际控制权,以及股份企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的内在规定,只是从持股人数的迅速增长上认识问题;撇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内在趋势,只是空泛地谈论剩余价值的“吸收”问题。,(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面修正,3、否认了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宣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伯恩斯坦故意混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舍弃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的分析。得出信用制度能够自行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和个别工业中出现的生产过剩不意味着普遍的危机这样两个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相反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