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2806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变法的命运-失败 1、失败的原因 A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及商人、高利贷者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B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C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D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 失败。 根本原因: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新法一出台就遭到 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 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宋熙宁六年(1073年),光州蝗害不断,天无滴雨,路尽饿殍,饥民流离失所,纷纷

2、流入京城。见此情景,郑侠忧心忡忡,慨然画就一幅流民图,并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王安石停止新法,但中书省拒绝向上传达。情急之下,郑侠顶着欺君的罪名,把流民图假冒成边关急报交给银台司,直接呈送宋神宗。宋神宗展视流民图后,夜不能寐,第二天早朝时下了“责躬诏”,罢去方田、保甲、青苗诸法,百姓感念不已。,思考:以上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守旧派:激烈反对,百般阻挠 思考:大地主、大官僚为什么反对新法? 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些法令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取士之法。,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对立,从上表格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1、从地域上讲,改革派大多来自南方。在我们选取的16位

3、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这一方面证明了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南方人士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2、从年龄上讲,两派有明显的差别。以熙宁四年(1070年)为计算标准,变法派16人(吕嘉问、王子韶除外)的平均年龄为40.9岁,传统派19人的平均年龄为56.5岁,两派年龄差为15.6岁。这一点尽管说明不了大问题,但它表明,人在年富力强的阶段,易于充满进取和冒险精神,不甘心被传统所束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守成心态渐强,乐于维持而不愿意变革,追求那种“吏循则民安,气和而灾息”

4、的理想。宋神宗此时正是20多岁的小伙子,年轻气盛,欲有所作为而大量引用年轻人是不难理解的。,3、从任职上看,改革派多在京师且身居要职,掌握了朝廷行政、人事、监察、财政等大权,这是改革的需要,否则改革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而传统派则不同,他们很多原为前朝重臣,熙宁初年一般都在朝廷任职,而随着变法的深入进行,他们越来越不合时宜,大多都被贬到地方任职。这些资历颇深的官员离开京城,对变法的加速进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他们遍布各地,掌握地方大权,却无形中又成为变法实施的阻力。这是一对矛盾,但当时宋神宗和王安石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因为他们既要全力支持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又不能对这批老重臣采取过分严厉的措施。,王

5、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1)目的: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义: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在变法过程中,随着新法一项项颁布,造谣诬蔑直向王安石泼来,他坦然处之,说:“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虑)”。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1072年司天监灵台郎(管天文)亢瑛奏言:天久阴,星失度,这是由于强臣擅国,政失民心之故,应当罢免王安石。王安石则以“天变不足畏”加以反击。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为,也不必去合乎什么天意

6、。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来恫吓王安石。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号,王安石说:“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几次修改过法令。如果说法不变,子子孙孙当世世守成,那么为何祖宗屡屡加以变动呢?” 王安石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王安石用人不当变法之初,宋神宗急于求治,末及整顿吏治,人材准备不足,加之连续罢掉朝中一大批元老,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王安石也感到要改革行新法,必需要有一批立志改革忠实执行新法的官吏。为此王安石亲自挑选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才,如韩绛,李定等人,但因为变法时间紧迫,吏治不健全,导致参与变法的人中

7、鱼龙混杂。陕西宁州通判邓绾,靠上疏歌颂变法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笑骂他奸佞,他却蛮不在乎的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另具代表性的人物为吕惠卿。此人精明能干,富有政治才能,颇得王安石的器重,成为变法派阵营中仅次于王安石的第二号人物。但他投身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变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有强烈的个人野心,多次欲取王安石而代之。对其他变法派人物如沈括,吕嘉问,李承之等人则加以排挤打击。变法派的另一中心人物三司使章淳也与吕惠卿勾结,攻击王安石,达到了“凡可以害安石者,无不用其智”的地步。,随着变法的深入,触及到保守派越来越多的利益,所受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神宗在太皇太

8、后曹氏皇太后高氏的压力下一度发生动摇,引起了变法派的内讧。被王安石倚为得力干将的曾布,竟顺着神宗的旨意对变法反戈一击,指责市法是“挟官府而为兼并之事”。王安石在实际操作中过于注重人才的出身,他期望通过名门望族的名声来推行新法。其中有诗词大家苏辙,哲学家程氏兄弟等,就是由王安石一手选拔上来的,干了一陈后,与新法格格不入,最后一个个都离开了王安石。苏辙甚至骂王安石“王介甫小丈夫也,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其它如谏官李常等人倒戈加入反对派陈营后,大肆攻击新法和王安石,却丝毫不提当初参与变法的事。,王安石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也导致他在用人方面存有一些偏差。司马光和王安石私交甚笃,且同朝为官,而神宗欲委司马

9、光以重任时,王安石恐其妨害自己而对司马光中伤贬黜。苏轼并非如司马光那样是个极端保守派,他原也主张变法,只是在改革步骤与方法上有不同见解。苏轼对新法也不是一概否定,他认为好的就执行,不好的就表示反对。他对新法中的某些条款提出了不同意见,也招致王安石的不满,多次遭到降职罢黜。由此可见,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在用人这一方面的确出了一些失误,成为他变法过程中的一大隐患,也就成了变法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激烈的斗争中,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顽强地推行着一项项改革措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职。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复王安石的职务,想使改革继续进行下去。

10、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王安石又被迫辞职。此后,改革虽然并未完全停止,但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都大大缩小了,青苗法、免役法等陆续废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守旧派势力 反对变法,指责 造谣 污蔑,三不足,王安石坚持变法,宋神宗,施加压力,支持动摇,失败,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宋哲宗亲政后,

11、重新起用变法派,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新法成为各派系倾轧的工具。于是,变法运动完全失败。,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关系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们原来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品德、学识、性格等,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耐人寻味。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司马光于1038年中进士,时年19岁;王安石于1042年中进士,时年21岁。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曾经做过同事。当时,他们俩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公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关于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王安石的说法是:与君实司马光字君实,相处得既好,时日又久,只是对事情的看法每每

12、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常常各异。司马光的看法则悲观得多:安石待我历来淡薄,我因为和他几次同事的缘故,私心里总有些眷眷的同僚情分。 不管怎样,这样两位道德文章堪称泰山北斗似的人物,最后毕竟决裂了。不但决裂,而且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悲剧。,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积贫局面改变的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 富国之法的成效: (1)积极影响: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2)弊端和不足: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王安石变法虽然

13、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史书记载,那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农田水利法颁布后,单是水利工程一项,在熙宁年间就兴修了上万处,使36万多顷土地获得了灌溉之利。有的水利设施对后代还产生了良好效益。例如,福建莆田的木兰陂(bei)。奖励耕田水利的措施,也很见效。这些水利工程和河道的修治,不仅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鼓励垦荒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南方的水田和淤田增加尤其显著。北方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在河渠沿岸,淤灌出大量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良田。

14、,方田均税法实行以后,在北宋境内清丈出的征税田占垦田总数的一半以上。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而那些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免除了赋税负担,得到了实惠。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可是,有些变法措施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例如: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虽然比起高利贷百分之一百甚至几百的利息,半年20的利息不算高,但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

15、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史书记载,两浙富户交的免役钱是过去的7倍。但是,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甚至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2、积弱局面的改善 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强兵之法推行的作用: (1)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2)军器监的设立: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提高。 (3)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为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 (4)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

16、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例如,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就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军队精简方面也卓有成效,至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余万减少至80万。另外,军器监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保马法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还大大节省了养马费用;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17、;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争鸣,思路提示,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三、评价王安石变法 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积极作用: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