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17259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材的疑难争议之讨论2014.1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语教材的疑难与争议之讨论 15篇人教版小语课文例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陈昌发,提要,汉字有学问 读诗需严谨 篇章重整体 表达不忽视 欣赏不盲从,一、汉字有学问,1.“窜”是形声字或是会意字?,二下27课寓言两则的“窜”和“串”读音相同吗?“窜”是什么构字类型?,窜竄 “窜”组的词有:窜逃 逃窜 流窜 窜改 窜犯 抱头鼠窜等,这中间有什么字理吗?,互动,这个案例,给我们语小学文教师有何感悟?,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当关注汉字的字理。 小学语文不妨也了解关于汉字构造字的常识。 ,汉字构字“六书”,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

2、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二、读诗需严谨,2.东吴之船“来”还是“往”?,人教版二下17课,东吴船句:从东吴来的船。-唐诗鉴赏词典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教参表述,3.夜书所见的若干争议,(1)夜书所见的“书”,是“书写,记录”,还是“书信”?,(2)夜书所见是“夜晚写下所看到的景象”,还是“写下夜晚

3、所看到的景象”? (定语前置?),(3)夜书所见的“见”是念“jin”还是念“xin”?,(4)夜书所见的“挑”,是念“tio”还是念“tio”?,例:悟情,(5)夜书所见 的感情是“抑”还是“扬”?,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参,钱钟书宋诗选注评夜书所见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

4、哀了。,例:悟情,(6)夜书所见 的“知”是什么意思?这首诗中“明灯”是实景或是想象?,夜书所见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诗的前两句写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但不要过分渲染。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会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感情略显舒缓。这两句给人的画面感很强,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那种景象,然后通过交流,合作完成课后习题的相关要求。 教参,4.关于长征的疑问,互动:请自述诗意。 疑问:“三军”指哪三军?,老教参

5、关于“三军”的解释,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 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是这样解释的:“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建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东民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语文第九册教案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至于街上出售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学生参考用书更是直接抄袭这一说法。 这一说法欠妥,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是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大部(陕甘支队)越过岷山的时间是1935年9月,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35年10月,而这时还在岷山之南的松潘草地及其以南的红四方面军,不仅没有北上越过岷山,反而正在南下川康藏族聚居区;

6、其二是,红二方面军的成立是1936年7月5日,这个时间比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晚了九个月,毛主席显然不可能把没出现的事情写进诗里。 “三军”这个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泛指红军队伍”。因为长征一诗是毛主席写的古体诗,在古文中,“三军”有四种意思,这在辞源中有详细的解释和例文,而辞源中四个义项的第二项即是:“军队的通称”。,另类解读,诗人自己的说明,课标教参的解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

7、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后来通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 教参,5.人教四下23课张志和渔歌子,(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中,你觉得哪是词的精妙之处?,(2)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和江雪和独

8、坐敬亭山异曲同工吗?,教参表述,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本词是词人首作的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后人所写的渔歌子以此做词牌名,其内容就和渔父无关了。,互动,从上述2、3、4、5

9、案例中,你有何感悟?,读诗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体会与感悟 读诗不能想当然,不可望文生义,要做好查证工作 学生不一定懂这么多,我们则应多了解为好 ,三、篇章重整体,6.生命 生命中的困惑与感悟,四下19生命,生命: (1)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描述对象? (2)三个描述对象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

10、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参,7.“尊严”是什么意思?,尊严:尊贵庄严;尊敬的身份或地位。现代汉语词典 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是一种尊严,这正是哈默与众不同的人格,也正因为哈默这种人格,他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教参,8. 触摸春天的奇迹会是真的吗?,(1)四下17触摸春天的末段何意?,(2)安静捉蝴蝶这个现象是必然还是偶然?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写作激情与灵感?,9.“杨氏之子”回答妙在哪儿?,(1)如果杨氏之子没听出孔的言外之意,会怎么应答? (2)“应声答曰”说明什么? (3)杨氏之子不加“未闻”会是什么表达效果? (4)杨氏之子特点怎么概括? (5)“此乃君家果。”后面

11、的句号,你赞成这样打标点,这样表达吗?,测试:你是否读懂了一年级教材的图?,(1)图画想表达的是什么?你是否读懂了画面? (2)学生会“讲”到哪种状况还算看懂了图意? (3)学生会“讲”到哪种状况是优秀?,互动,在6、7、8、9案例中,你有何感悟?,重视篇的整体理解感悟 读书的三重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清 张潮幽梦影,四、表达不忽视,10.花钟的写法巧在哪儿?,(1)花钟首段,有哪些巧妙的表达手法? (2)我们如何在教学中用好这个段落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11.为什么索溪峪的“野”会入选教材?,(1)写张家界的文章千

12、万篇,为什么索溪峪的“野”会入选教材? (2)这篇课文对学生习作由哪些启示?,互动,在10、11案例讨论中,你有何感悟?,要重视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也要重视表达方法的感悟和运用。,五、欣赏不盲从,12.爷爷和小树有哪些美?,互动:这课中,你发现哪些美?,13.人们为什么喜欢“桂林山水”?,四下2桂林山水),互动:这课中,你发现哪些美?,14.“爱迪生救妈妈”是真的吗?,“爱迪生救妈妈”真相,质疑一:爱迪生传没有记载这事 商务版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爱迪生救妈妈”这一事件。但传记中没有记载,并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

13、结论。,质疑二:蜡烛光不够手术条件。 我问父亲:阑尾炎是怎么诊断的?做手术要多亮的光?急性阑尾炎延误多久才有危险?答案如下:阑尾炎诊断基于症状和体征,腹痛,发热,局部压痛等。阑尾炎一旦诊断,要尽快手术,但没有说多少时间内必须进行;如果有穿孔危险或已经穿孔,就应该马上手术。手术的灯光以满足照明(能看清)为准。所以也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质疑三:不合阑尾炎的医疗史 但在美国留学时,我问了身边无数美国同学:知道爱迪生这个故事吗?所有人都摇头。然后我去查了阑尾炎的医疗史。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

14、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本文点评者何易,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生,父亲是浙江邵逸夫医院院长),互动,在案例12、13、14的讨论中,你如何看待对教材的质疑?你该持何种态度?,教材是美的,要尊重学习,虚心汲取; 教材美啊,欣赏吧 事实的真实和文学作品的真实有时不一样。 教材不是圣旨,也不是“圣经”,我们要客观看待教材。用积极的态度用好教材的积极因素。 凭借教材,超越教材 尊重教材,不迷信教材 ,15.教材赵州桥该怎么用?,三上教材赵州桥这篇课文有哪些教材资源点?哪些是必

15、用?哪些不必用,哪些可用可不用?道理何在?,互动,从这个讨论中,你有何感悟?,要合理把握教材资源的使用,不能浪费,也不宜过度。 教学的“点”可以有很多,但不宜面面俱到;教学的程度可深可浅,我们要研究如何更加适合学生,适合教学。,现场作业和讨论,请归纳桥的人物特点? 请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参表述的三个表达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

16、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