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3029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福建省八县(市)一中福建省八县(市)一中 2014-20152014-2015 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联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西周某诸侯有一妻一妾四个子女,依据宗法制的继承原则,下列表格中谁有资格继位当诸侯( ) 。A长子 21 岁妾B长女 20 岁C次子 19 岁D三子 18 岁妻诸侯2、下图是西周两项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对二者关系阐释不恰当的是( ) 。A、图一主要义务是守疆土、卫王室,图二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B、二者都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而实行的制度C、二者互为表里,图一是图二的内核和纽带

2、,图二是图一在政治方面的表现D、二者相辅相承,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3、已知春秋时秦晋可以世为婚姻(故世代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而鲁晋不能通婚。而管国是姬叔鲜(周武王弟)的封国。根据古代 “同姓不婚”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可以与管国通婚的封国是( ) 。A、鲁国 B、晋国 C、燕国 D、宋国4、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 A、中央高度集权 B、有浓厚血缘色彩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王位世袭5、 “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 ”人们将上古时的八名贤君,合称为“三皇五帝” 。但

3、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2一人身上。在中国,首次合并使用“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尊号开始于( )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末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末期 6、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秦设置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B、御史大夫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C、御史大夫管百官奏章,掌图籍秘书等 D、御史大夫是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7、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并成为后世历朝主要选官制度

4、。下列比较适合用于形容科举制的说法是( ) 。A、 “龙生龙,凤生凤” B、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8、某部史书记载地方一机构的职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该机构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下列示意图中,符合史书中所描述的是( ) 。9、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礼制类票拟记载:清代内阁处理公务担心“票拟稍误,辄须议处” 。将过往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有口号说他们的这项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

5、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从政治角度分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强化,阁臣处理公务拘泥于规制 B、内阁有决策权,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力3C、阁臣有票拟权,即有制约皇权的法定权力D、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10、诗词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反映了近代中国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句诗颂扬了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的伟大业绩C、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中“割台湾”的协议是在旧历甲午年

6、( 1894 年)签的D、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体现了义和团战士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11、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发回本国的信件中提到:“中国警察渐渐害怕在街上被人看见与外国人在一起,广州籍的仆人们都离开了外国雇主的家。 ” “联军尽力维持广州的治安:增加了巡逻队、管制交通、关闭一些城门。 ”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广州被外国人控制,这个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下列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1936 年 12 月 12

7、日的西安事变,揭开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战线A、 B、 C、 D、13、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的侵略。1938 年 4 月 9 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电讯中的“中国军队获胜”是指(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14、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

8、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4你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英国的大炮就没有这次大爆炸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C、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D、马克思高度评价英国大炮对中国革命的作用15、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两个革命纲领。从内容上看,二者相一致的方面表现在( ) 。A、都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 B、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16、孙中山说:“自今日始,吾等非清朝人矣!”这“今日”是指( ) 。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 C、中华民国成立 D、清帝下诏退位17、一个剧团在

9、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1911 年 4 月,福建青年林觉民参加黃花岗起义 B、1911 年 10 月 10 日,孙中山发动武昌起义C、1912 年 1 月,南京街头飘着五色旗D、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这段材料体现了临时约法所构建政治体制的原则是( )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天赋人权 D、人人平等19、在开展

10、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某位同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总结了四句话,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皇帝倒了,清朝完了 B、国号变了,时代换了 C、民权有了,国家强了 D、习惯改了,风俗新了20、认真观察下图:这是一场示威游行。这场示威游行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重大意义在于5A、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B、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21、 民国采访战原名我的中国岁月(1926-1941) ,讲述的是美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对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

11、经多变的回忆。下列事件,你认为阿班在华十五年的新闻报道有可能覆盖的是( ) 。中共一大召开 北伐军收复汉口英租界 九一八事变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A、 B、 C、 D、22、20 世纪 20 年代,某党在某次大会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据此判断这次大会是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国民党一大 D、中共八七会议23、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钟山风雨

12、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秋收起义 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B、国民革命 红军长征 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 土地革命 解放战争 D、秋收起义 红军长征 渡江战役24、长征期间,面对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解决。这一解决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6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5、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前两次分别是由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个伟人领导的,这两次近代历史性巨变

13、的共同点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26、1966 年 5 月至 1976 年 10 月在中国爆发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国家政治体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下列四图最能体现“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的历史现象是( )A B C D27、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中国开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程。按事件先后时序排列正确是(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中共十五大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邓小平发

14、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A、 B、 C、 D、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最早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写进宪法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全国人大九届二中全会29、 “一国两制”是我国祖国和平统一制度的创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首先在收回香港和澳门两地的主权上获得成功7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是新时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唯一方针A、 B、 C、 D、 30、2008 年月 2 月 15 日清晨,海峡两岸正式启动直邮、直航等,两岸人员交流与交往之路进入了“畅通无阻”新时代。自 1949 年台湾再度与大陆分离后,首次提出“两岸三通”构想,标志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重大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 共同纲领的颁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