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87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湖南省常德市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常德市七中 2014-2015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题历史理问卷时量:60 分钟 满分:100 分 命题人:罗 章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A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 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C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D提供了民主思想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法家3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

2、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4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位思想家是谁?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5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 、 继天立极 ) ”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3、. 李贽6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7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8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9.清风吹动

4、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21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主张“工商皆本” ,强调经世致用 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A B C D1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1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

5、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知行合一”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13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解不正确的是A说明其探讨的领域转向自然界 B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C肯定了人的价值 D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14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 、 “中庸之道” 、 “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15.“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提倡这种“知德合一”

6、的先哲是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泰勒斯 D苏格拉底16 “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此话直接说明文艺复兴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反对信仰上帝18.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 。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

7、题材的,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的思想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19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 ,用“人道”对抗“神道” ,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 、 “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实际上是要求A唤起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B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摆脱教会的思想控制 20.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明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反映3了他A.主张限制王权,保障议会自由 B.提倡君主立宪,倡导言论自由C.

8、反对教权主义,倡导信仰自由 D.宣扬权利平等,争取政治自由21卢梭相比于伏尔泰思想上最大的不同点是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提出社会契约论 提出人民主权学说A B C D22有关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不正确的是A以理性作为思想武器 B反对宗教迷信,进行反封建C提倡科学 D仅局限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23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A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B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C书法、火药、指南针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4 “民以食为天” ,

9、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 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25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述海上航行情形“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由此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工具 B.指南针在北宋主要用于迷信活动C.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D.萍洲可谈的作者发明了指南针26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

10、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26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以上所介绍的我国古代文集A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形式 B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活泼C大多篇幅较长,气势恢弘 D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27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 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8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面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4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C逐

11、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2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清明上河图 汉赋 元曲 小说A B C D30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 ,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 “画必有意,意必吉祥”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第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3

12、1(16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 分)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13、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 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 分)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南宋)朱熹“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明)李贽(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4 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 分)5(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 分)32(14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材料 2:1348 年,欧洲中世纪,一场可怕的瘟疫爆发了。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体纵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到了在这场浩劫中,有十个青年男女侥幸活了下来,他们相约一起逃出城外,来到小山上的一个别墅。只见周围尽是一片青葱的草木,生意盎然;别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坛,清泉流水,室内各处都收拾得洁净雅致。十个青年男女就在这赏心悦目的园林里住了下来,讲了一百个故事。 十日谈材料 3:当钱投入钱柜丁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