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747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 20162016 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1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2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

2、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A分化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3829 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4对下列人口统计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

3、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北方经济发展缓慢25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B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6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 “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

4、二门,以法治国。 ”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 ,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 ,后者是“法治”7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A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B希腊的政

5、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8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具有的共同作用是 3A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9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图 1 为 15 世纪中期圣母、圣婴和天使 ,图 2 为 1500 年朝拜圣婴 。从中可以看出 A人物表情严肃,画面死气沉沉 B以歌颂神为主要目的C虽有宗教色彩,但充满人文气息 D民众已摆脱禁欲主义束缚10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

6、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你认为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1119 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 ,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进入 20 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4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12自亨利七世(14851509 年在位)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

7、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材料中“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的现象A直接源于新航路开辟 B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经营C英国由此逐渐实现工业化 D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13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认力: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 ,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 ,18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 ,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14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

8、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上述这些规定的意图是A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B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C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 D建立民主自由制度15德国 18 世纪著名诗人,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曾发出“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 的感叹。德国诗人阿恩特也曾追问:“德国人的祖国是什么?是普鲁士?是士瓦本?是葡萄映红的莱茵河畔?是海鸥翱翔的波罗的海沿岸?噢,不!不!不!他的祖国必须更大”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

9、,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导致诗人们如此感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现状 B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C君主专制的黑暗 D异族入侵、领土被宰割的现状16根据 1871 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 ,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5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

10、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17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 ”这表明在波普尔看来A对马克思主义应该完全予以肯定B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核心C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D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18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 1759 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

11、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19 “20 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了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 ”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A电影和电视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20 “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十九世纪后 60 年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

12、盾心态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 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21从 1840 年至 1945 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2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6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 1912 年颁布B乙图在新

13、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231912 年 2 月 15 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下图)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24中共领导人张闻天说:张学良这次行动是开始揭破民族妥协派(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派)的行动,向着全国性的抗日方向发展。对妥协派应尽量争取与分化孤立,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发动群众威逼南京,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这表明张闻天A实际主张逼蒋抗日 B主张抗日反蒋C揭示了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D没能认清当时中国国内形势25日本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