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737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湖北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 2015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试题重点考查:郡县制、焚书坑儒、刺史制度、明内阁制度、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马丁路德改革、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文化运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外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罗马法、光荣革命、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一、单项选择题(共 2424

2、题,每题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题文】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 1384 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 ,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知识点】H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解析】 A 解析:材料所问的是商前期屡次迁都,但是定都殷之后没有再迁都的原因,侧

3、重点是定都之殷后没迁都的原因。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黄河多次改道,再加上商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都殷之后,盘庚采取开明的统治政策,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朝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商朝的政权也在不断的巩固。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的准确理解。【题文】2.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废分封行郡县 D.抑制兼并【知识点】A1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

4、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答案解析】C 解析:韩非子这段话是警告君主要注意减少了形成另一种介于皇帝与个体臣民之间的权势集团,尤其是在宗族组织内形成这种集团的潜在可能性,实现国家对生产者的直接控制。而杜绝这种现象,秦政府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王,实现了韩非子的思想。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政府决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的准确理解。 【题文】3.汉武帝于公元前 106 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 “

5、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 “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 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知识点】A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制度【答案解析】 D 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刺史,负责监督地方豪强、贪污受贿等,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 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汉武帝时期的刺史的作用的准确理解。【题文】4.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6、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知识点】H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解析】 B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陕西、河南等地,是两汉的基本经济区,是最富裕的地方,按上述观点推断,陕西、河南等地既然经济发达,也应该是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那农民起义也应该

7、很多,而材料中反3映的是陕西、河南等较少发生农民起义,与上述推断结论相矛盾,由此可见,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关系。 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5.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康德的“人非工具”A. B. C. D.【知识点】A1 P1 P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焚书坑儒” 西方人

8、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答案解析】 C 解析:马克思的观点是指,统治阶级通常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尤其是新的统治阶级上台,要推行自己的统治思想,来取代旧的统治思想。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概念。中秦始皇注重推行法国家思想,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分别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反封建专制统治,推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故选:

9、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6.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 ”这一重大政策转向: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4【知识点】H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 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唐政府对盐、茶、酒由不收税到收税,对工商者政策的改变,说明政府加

10、强对商业的控制。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商业的发展的历程准确把握。【题文】7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知识点】Q1 古今

11、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答案解析】 D 解析: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作用。A 项不符合材料“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比我们早” ;B 项违背这段材料的主旨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 项与材料不符。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的准确把握。【题文】8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交给皇帝。

12、 ”利玛窦的话最有可能是针对:A. 秦始皇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B. 汉武帝时代的内外朝制度C. 明中期以后的内阁制度D. 清前期形成的军机处制度【知识点】A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内阁制度【答案解析】 C 解析: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和利玛窦生存的时代可分析出,这是明朝的内阁制。故选:C5【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制中内阁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的正确理解。 【题文】9.“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 1800 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

13、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知识点】J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解析】 B 解析:从材料中“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可以分析出工业革命的前后,世界最大的区分在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经济近代化开始。按这一逻辑来分析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近代中国采取机器生产,经济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洋务运动的特点的准确把握。【题文】10.自太平军兴起后

14、,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知识点】C2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答案解析】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说明地方有相对

15、独立的财政权,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题文】11.1918 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 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C.民族主义的高涨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6【知识点】R2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 C 解析: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 年” 。1924 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

16、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十月革命发生于 191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1911 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 B 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D 项。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的含义的正确理解。【题文】12.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由此看来,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