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2512513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11级英文系3班 白雪娜 1112026046,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在历史的洪流中,傅作义在和平解放北京的过程中,没有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反抗到底,为了保住北京城市的文明古籍,体院楼阁等等,傅作义宁愿自己做了战俘,和平解放北京,照

2、顾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杨虎城,张学良,为了使国共合作的实现,逼蒋抗日,张学良更是献出了自己的几乎一辈子的时光。但是换来了国共的再次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仁爱”的来源,仁

3、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仁爱包含了三个大的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个体系内的爱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整部论语中,论及“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解读论语中的“仁”对于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儒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论语中的“仁”内涵丰富,究其根本乃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论语提出“仁者爱人”,仁即是爱。“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又超越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仁”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是适合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群

4、、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本文着重从“仁”即是爱这一角度,讨论论语中仁爱的多重涵义。,仁爱,.论语中的仁爱是以家庭体系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论语中的仁爱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有的,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的表现。这种爱最初是产生在家庭内部,表现着人之初的情感,即带有血缘关系的情、爱。人生而有家,成长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仁爱在家庭中体现在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上为“孝”,体现在平辈之间的关系上为“悌”。这正是孔子所要求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仁爱体现父慈子孝之爱。论语中的仁爱首先倡导的就是孝道。“孝”字由“老”字(省去“匕”)和“子”字构成,

5、并且为上下结构,不难看出它的本意是泛指老一辈人对晚一辈人的养育庇护、教育培养,以及晚一辈人对老一辈人的尊敬爱戴,遵循听从和赡养;或者指父母(老)将自己的生命、理性、意志和事业传递给儿女(“子”),儿女继承父母的生命、理性、意志和事业,所谓“老传子,子承老”正是这个意思。在养育、教育、赡养、遵循、爱戴中自然体现着彼此之间深切的爱和浓浓情意。要注意这种爱是双向互动的,有着人格中自然、 高尚、无私的一面,但并不是神爱恩泽大地,一般来说要双方互动才是正常的,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父对子要养、要教,子对父要养、要敬。为人父母自然是高兴之事,但同时也应知道责任之重大:养育和教育是艰

6、巨的任务。对子女养而不教无异于饲养家畜,这是有罪过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子”。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也倡导“父慈而教”。家长以身作则进行活的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家长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生活准则是否会传授个孩子?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位加拿大实业家写了一本身为职员的父亲给儿子的三十六封信,这位父亲从切身的人生体验中吸取教训来教导正在成长的年轻儿子,他的人生准则无疑是孩子活生生的教科书。同样,子对父的“孝”不仅体现出报恩的情怀,也承载着眷眷爱意。子对父尽孝是天经地义之事,孝经借孔子之口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虽出自天性

7、,但乃依赖教化,加强孝道教育是社会的当务之急。正如孟子所言,虽然“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认为这是人之天性。但他也注意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天然的爱亲之情因人性的脆弱而衰减。因此,作晚辈的应时刻检点自己是否在尽孝道。,理解孝道要全面,切记孝道并不仅仅指赡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女对父母不仅要赡养,更为重要的是敬爱,“养而不敬”如养犬马,父母怎能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天伦之乐呢?又何谈子女对父母的爱呢?子女要时时考虑、体谅父母,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女要关心、照顾父母,“父母在,不远

8、游,游必有方”;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要有耐心、毫无怨言,“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而且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还要执着、坚定“事父母,能竭其力”,“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否则“林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凉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和痛苦。特别是现代社会因学习、工作等诸多原因离家者难以计数,难怪一曲常回家看看一夜红及大江南北。由此可见,“孝”蕴含的是人类天赐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缘:爱。,仁爱表现兄爱弟敬之爱。仁爱在家庭中的另一体现为平辈之间的“悌”。“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弟”即“悌”,指手足之情,姐妹之爱,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同胞兄弟、姐妹有血缘之亲,彼此产

9、生保护、关爱之情是人的自然感情。论语中十分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情,孔子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论语特别重视兄弟间的情感,认为兄弟间当像朋友一样友爱、互助。集儒道释三家思想精华于一体的北宋豪放词大家苏轼与其弟苏辙感情笃厚,他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句抒发了中秋月夜月圆而人不圆的悲戚,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祝愿兄弟平安、健康。即便在危难时刻他的狱中寄子由“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也流露出深厚感人的手足之情。平辈之间有更多相同的生存背景、社会心理,彼此容易互相理解、同情、关爱。老知青们讲起当年下乡的情景,真是不谋而合。 论语中的仁爱,是以

10、家庭关系为出发点的,带有血缘关系的爱。表现为两代或两代以上人之间的“孝”以及同代人之间的“悌”,这种爱是亲情的表现。也是儒家所称道的“家和万事兴”的理念的实践。,.论语中的仁爱是以社会体系为关节点,维系人际关系的爱,论语或者说儒家的仁爱起始于家庭内部,但并未圈定、停滞在家庭私人领域,而是超越家庭了家庭的界限。仁爱还包括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具体表现在对他人的“信”和对国家的“忠”。 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必然要与他人交往,为了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人要爱他人,尊重他人,而“信“则是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基本表现.论语主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言如其人,言行一致,引申为

11、诚实,信义.不说谎,不背叛.“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以见得“信”的重要性。中国人极为重视“信”,在商业交往中信用甚至优先于法律和合同。与人交往不讲“信”,就是不尊重人、不关爱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爱和尊重,失于信,失于爱。因此要“言必行,行必果。”。当代社会更是把诚信提到了特殊重要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应热爱祖国,对祖国真挚的爱。首先体现为“忠”,忠心为国。“忠”中心、公正之心,符

12、合人们天生的道德本性、良心良知的活动。在论语中,“忠”主要表现在辅佐君主要忠心不二,心系国人、国事,“事君,能致其身”。: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体现了一种对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彰显着强烈的爱国情。 中国历代多少爱国志士如: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岳飞等,他们或忧困忧民, 或捐躯为国,爱国激情不言而喻。当然,新时期的爱国热情有新的历史内涵,每个社会成员遵守社会法规,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该干的事即是爱国。论语中的仁爱引发出的“信”和“忠”的原则是人在国家、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必须遵从的要点,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关键,是人融入他人、社会、国家关节点。仁爱通过“信”、“忠”在维系良好的人

13、际关系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向来看重的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迫切使命感。,.论语中的仁爱是以宇宙体系为终结点,调和物我关系的爱,论语中的仁爱提升到了对人类、自然、宇宙普遍的爱的高度。这种仁爱起发于家庭内部、延伸到社会体系,又进一步推而广之,纳入了自然宇宙这个永恒的体系。这正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超越性和生命力。 儒学在解说周易时提出“三才者,天地人。”,“三才”指“天、地、人”,也即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人、社会、自然,三要素要“和”,即主张天人合一。与之相联系“仁”字由“人”(人类)和“二”(天、地即自然宇宙)构成,因此这个字表达的是宇宙以人为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想。宇宙是人类的家园,自然界不仅

14、先于人类而存在,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而且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只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在天地间实在是渺小的“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人生在宇宙中只是一个短短的过程,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描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天、地、人即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任何人为的打破这种和谐的行为都是愚蠢和必然受到惩罚的行为。 早在两千多年孔子就教导弟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为了保护自然的生产力,维护宇宙整体系统的平衡,孔子只主张钓鱼而反对网鱼,只主张射取在空中飞翔的鸟,而反对取在树上或地上止息

15、的鸟。 这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至于当今世界局部地区还存在的“多事之秋”的此起彼伏的战争状态,更是人类自相残杀打破宇宙总体和谐的无情不义之举。论语早就告诉我们“礼之用,和为贵”,因此对整个人类、自然、宇宙怀有普遍之爱才是仁爱的最高境界和智慧的处世哲学。,“仁”字从“人”从“二”,即两人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靠“爱”来维系的,人与家庭如此、人与社会如是、人与自然宇宙亦然。“仁”是比“人情”、“关心”更进一步的“爱”。在中国文献中,“仁”并不是儒家独有的概念,儒、道、佛都使用“仁”来表达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但在“仁”即“爱

16、”这一点所见略同。道家庄子有“至仁无亲”,真正具有仁德之心的不偏爱自己的家人、亲人,他爱一切人,对人类有着普遍的爱。主张出世的外来佛教在其进入中国文化不久就把“仁”纳入自己的体系,“仁”成了佛的敬称(仁王,即把“仁”实践至极的人),佛教讲求“慈悲”,充满着对芸芸众生普遍的善意和慈爱。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耶稣基督也要求人要有爱心,要博爱。只是论语中“仁”体现出的爱并非佛道之爱、亦非神爱,而是仁爱、人爱,是符合人性的发展式的爱。即由家庭至社会、国家、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之爱。,.论语中仁爱观念的哲学基础是重视整体思维的中庸思想,论语中爱家人,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爱自然,爱宇宙的普遍仁爱承载了中

17、国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庸即做事情讲求“度“,“分寸“,“过犹不及“.“忠恕“在实践仁爱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庸.“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中心,公正之心.指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他人,做事不过分.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恕“指以己之心量他人之腹,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一种爱又是“度“的体现.中庸之道是看问题的全面而非片面的整体观,是站在整体的高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辩证法的哲学高度。本着中庸之道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等诸多关系,以仁爱为出发点和归宿,就会达到“和”的效果。当然任何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世界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要求“和”而不求“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此,才能达到“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世界将是一个各得其所的和平世界。中国五千年厚重的黄土文化潜藏着取之不竭的真理,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平和、自在的生存就必须到两干多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求智慧:仁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