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51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桐乡市高级中学 2015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 8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1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2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

2、律与特点的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 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A B C D3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 2B秦朝以郡县之道

3、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 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4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这体现出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5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 “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

4、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6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 ”其论述的部门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7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 8关于明

5、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A B C D9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3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10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6、11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121793 年,(英国调派使臣到中国,提出互市、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

7、,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 但到了 1901 年,清政府公布议和诏书上谕,居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C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想以此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D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逼迫与威胁。13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4两个跃迁的过程中, “第

8、一次跃迁起点” 、 “为现代民主奠基” 、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C辛亥革命、 共同纲领 、 “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14某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9、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15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 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161920 年 1 月,北大学生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到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说:“你们学生反抗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

10、服的。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 ”许德珩等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下列归纳以上两种观点的思维角度的选项是A五四运动非革命/ 五四运动是革命B五四运动是学生反政府/ 学生反旧思想旧势力C革命是暴力夺权/ 革命是和平请愿D革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文化运动也能促进变革1719271936 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5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

11、道路 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 B C D18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19211935 年处应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3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19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对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12、中共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201926 年 7 月 4 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 ”为此,国民政府A召开国民党一大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C商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发动北伐战争211927 年 12 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成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

13、能有夺取首都 ,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B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C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党内的共识6D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22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 1917 年 7 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4、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2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 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 ” “北线之战”指的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24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四个方面论述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给的信息认识不正确的是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鼓动前进的作用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精神C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友军协同作战25胡绳说:“在近代中国前面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 。刘大年说:“中国近代 110 年的历史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