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492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浙江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温州中学温州中学 20142014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高二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两部分,满分 100 分。2、本试卷全部答案需答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用黑色签字笔在每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24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古代中国农业

2、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汉朝以后 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普遍,故选 B。2.农业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下列图片反映的农业工具,用于灌溉并且发明于唐朝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灌溉工具。筒车是在唐代出现的灌溉工具,可以把低处的水灌溉到高处,故选 D。AC 项是播种和耕地的工具;B 项是翻车。3.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粉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

3、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2【解析】考点:古代手工业。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粉彩出现于明朝。 故选 C。AB项时期尚未出现粉彩;D 项已经出现了珐琅彩。4.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答案】A 【解析】考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

4、后期,在一些棉纺织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也投入到生产领域,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购进棉花或棉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纺纱或织布成品,在销售给商人。这样,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居民则是雇佣工人。这说明,在这些地区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故应选 A。5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分析认识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汉唐时候,

5、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兴盛;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故应排除,即排除 A、B、D 三项。故应选 C。6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答案】C【解析】考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割地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因赔款造成的困难,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应选 C。7新快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

6、6 日报道 2009 年 3 月 16 日,英国 112 岁高龄的一战老3兵亨利亚林汉姆怀着骄傲的心情,在驻伦敦的法国大使馆接受了法国政府颁发给他的“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亨利亚林汉姆所参加的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德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C垄断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 D世界反战力量不足以制止战争【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激化了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D 项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可以排除,A、C 两项均决定于 B 项。 8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

7、,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答案】C【解析】考点:据材料中所提到的“巴黎” 、 “即将建立的秩序” ,判断“新秩序” 应是 C 项。9.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 1939-1945 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间接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二次世

8、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独裁统治。故此材料中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独裁”与“民主”之争。10.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争夺 B.国联的组织方式与控制权之争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答案】D【解析】考点:英国推行势力均衡政策,希望用德国来牵制法国,避免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411.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9、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否认了中国是一战战胜国的地位【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 1922 年 2月 6 日美、英等国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 , “中国之门户开放”的“原则” 。此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此条约扼制了日本在大战时对中国的垄断权,而代之以美国为首领和英、日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侵略局势,实质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选 A。12.“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

10、包”,根据这种思路,希特勒上台后 ( ) A疯狂扩军备战 B组织纳粹党C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 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希特勒上台后实行的措施的理解,从材料中的“剑”“犁” “土地”等关键词判断希特勒实行的是扩军备战。13.20 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场战争被人们称为“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B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C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D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答案】B【解析】考点:西班牙革命战争。西班牙革命战争是站前发生的一次重要的战争,德国和意大利入侵西班牙,西班牙保卫战被称为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4.1

11、939 年 6 月 30 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辩论,最终众议院以 200票对 188 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孤立主义”仍占优势 B.国会明确支持法西斯侵略C.已经放弃“中立”政策 D.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答案】A5【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200 票对 188 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 ,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孤立主义”仍占优势,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15.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止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坚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

12、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为此,希特勒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 )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B.进军莱茵河不设防区C.签署产国际协定 D.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答案】C【解析】考点:分析题干,希特勒这段话的意思是要给英法等国设置一个圈套,让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苏联的,和苏联势不两立,从而麻痹英法,使他们放松对德国的警惕,从而使德国有一个摆脱凡尔赛合约、重新武装的机会,因为凡尔赛合约是个分赃合约,使德国丧失了 13的领土和 10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还不及周围小国的水平,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使德国急于摆脱其对自己的束缚,所以希特勒采取的措施是签署产国际协定

13、,以麻痹英法,答案为 C。16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1939 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埃及【答案】C【解析】考点: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39 年初” “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 ,与有关的知识建立 联系,这个计划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7罗斯福与丘吉尔交谈时曾提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The Unnecessary War(不必要的战争)!”。可见丘吉尔认为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 ) A德国法西斯势力的迅速

14、膨胀 B英法等大国的领导人决策不当C1929 年经济危机的发生 D希特勒这一人类恶魔的出现【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二战6爆发的原因。A、C、D 三项都是二 战发生的原因,但不合题意。而 B 项则正确地反映了题干中材料所述的原因。18对历史表述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 20 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概括中,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20 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美苏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等。故本题应选 C项。19.漫画葬礼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