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296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商水一高 20142015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30 小题共 60 分)1.在我国古代, “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社”指土地之神, “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下列剪纸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状况。其中评述正确的是反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的丰衣足食 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特征A. B. C. D.3.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

2、,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4.周礼考功记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 ,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A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B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5.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2C.产生

3、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6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7.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 万顷,不如日进分文” 、 “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君主专制制度的没落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抑商政策的松动 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

4、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9.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10.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11.2007 年 12 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A粉彩瓷

5、 B铜钱 C唐三彩 D白瓷12.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问,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也“不敢朝饮其羊” (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 B孔子关注民生,主张诚信C孔子反对商业欺诈 D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313.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 ,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说明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侵街”的现象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大量存在A. BC. D1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

6、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15.1947 年,上海五家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印制 1600 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行 10 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16.“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横批“综合平衡” 。这是 1962 年周恩来总理在全球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注解的国民

7、经济建设路线或方针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7.1898 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18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 (妇女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这一节日形成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牛郎织女优美传说的无穷魅力C人

8、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19.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420.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

9、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1.对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的“近代”的正确理解是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产生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A B C D23.“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A. B

10、. C. D. 24.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C.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繁荣25.185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协定关税 B勒索大量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26.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5A杜诗水排 B高转筒车 C马钧翻车 D风力水车27.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社会的主

11、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2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是指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29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是最早尝到包产到户好处的农民们所总结的朴实话语。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是广东 安徽 江苏 黑龙江3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空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12、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D.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二、非选择题(计 3 小题,共 40 分)31.(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家业大饶” ,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材料二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6材料三 中国民族企业变化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 1921 年就获利

13、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 20 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1)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2 分)(2)材料二中民族企业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 分)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近代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的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 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族企业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3 分)(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企业到 20 年代中期衰落下去的主要原因?(4 分)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2 分)32.(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近 30 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 分)材料二 2009 年 2 月 12 日环球时报第六版转载了一篇韩国中央日报2 月 11 日的7文章,原题是中国拯救资本主义? ,其中一段写道:中国网民最近热衷转载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跟帖无数,引发很大反响。文章大意如下:1949 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79 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