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506585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2018/8/22,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

2、行的制度。刘邦分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开始发动叛乱,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课堂设问,“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推恩令”和“酎zhu金夺爵”瓦解王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王

3、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设置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汉武帝,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唐太宗,武则天,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长恨歌,渔阳鼙p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 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 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 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

4、禄山起 兵反唐创造了机会。,安禄山,藩镇与节度使,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赵匡胤:陈桥兵变,措施

5、,兵:_权:_钱:_,“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中央掌控地方财权,集权 利弊,收精兵,削实权,控财权,杯酒释兵权,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4、元朝:行省制度,元 代 的 行 省,河北、山东、山西,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直辖地,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立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边

6、远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进行管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完善,加强,推恩令,加强,削弱,新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情景资料:西汉前期,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7、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通过阅读材料,西汉初期丞相有哪些权利呢?,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如何保障你的权威?,材料一: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二: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任命布衣丞相,这些人没有家族势力,容易控制。,材料三: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

8、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分割相权,建立“中朝”,2018/8/22,27,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重要。,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且布衣为相。,“内朝”和“外朝”,汉承秦制 武帝变化,“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为汉朝时期皇帝的文书,东汉时期尚书权力加大,专门开辟衙署而成为中枢机构尚书台。尚书台设置的初衷是制约相权,但随着尚书台职权的扩张,相权实际上又转移到了尚书身上,这不能不引起皇帝的猜疑,于是又设置其它机构,以分割尚书的权力。 三国时,魏文帝又将尚书台变成单纯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了中书省执掌机要,审理奏章,

9、发布诏令。 西晋时又设立了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了南北朝,门下省又变成了参与决策的机构。 这一状况发展到隋唐时期,演变成三省六部制度。,唐三省六部制度,2018/8/22,30,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皇 帝,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 (执行),门下省 (审议),中书省 (决策),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10、2、隋唐:三省六部制,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皇 帝,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北宋初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 “二府”,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三司),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 低于宰相(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中书门下,皇 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相权一分

11、为三),(总揽大权),学思之窗,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相权得到强化,皇权受到种种限制。 三司使掌握全国的财权。 贤明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4、元朝:中书省权力的新发展,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了解),(一省二院),(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后期宰相权利越来越大。,(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了解),元朝加强皇权的新举措,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皇帝,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

12、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三省六部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三,相权反弹,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戒其怠惰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三、选官、

13、用官制度的变化,(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察举制,察访,荐用,任用,德能才行,存在什么问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评价:察举制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选拔官员,有利于彻底摆脱世袭制。但到了东汉后期,由于豪强地主的势力上升,察举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018/8/22,45,九品正中制,州、郡

14、、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实质是什么?,材料四: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此制度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通典卷十八,和前代选官有何不同?,2018/8/22,47,科举制的历程,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

15、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八股取士,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

16、,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你怎样看待这个千年科举?,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标准: 选官权: 选择方式:,发展规律:,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