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50581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2014人教版课件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梳理专家解读考点1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思考探究1.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这种制度是否实现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为什么?,【答案】 实行郡国并行制。没有。因为封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十分巨大。,2.在元朝,是否所有的地方都由行省直接管理?行省长官是否受中央的节制?,【答案】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每省丞相一员

2、,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故往往缺焉。 明宋濂元史,【解读】 (1)材料一反映的信息是: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的机构进一步缩小,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与郡已经没有多大差别,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2)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有: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平章政事位高权重,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3、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解析】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诸侯原是相对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诸侯权力受到削弱,中央权力得到加强。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意思相反,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C,2.(2012课标全国)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

4、础,【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也就是要整体把握,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难得出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的规律。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A项错误;分裂动荡的后果是中央集权加强,所以B项错误;D项错在专制制度的基础应是封建经济,而不是武力夺权。 【答案】 C,【备考指南】 高考试题多围绕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的因素、措施。备考复习时要注意: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影响;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的背景、行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行省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和维系国家

5、统一的关系。,【易错警示】 (1)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郡国并行制,与错误吸取秦朝统治灭亡的教训有关。 (2)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而不是直接消灭诸侯国势力。 (3)元朝管辖地方的措施有:中书省直辖大都周边地区;中央设置宣政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即时训练 1.(2013长郡中学模拟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

6、力的大小,答案 C 解析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A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B项,人才选拔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D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2.(2013杭州富春中学模拟题)“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材料反映出 ( ) 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A B C D,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

7、知识和信息“在外者,则有行省”可知项正确;从“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可知项正确;从信息“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可知项正确。故选D项。,思考探究1.北宋初期统治者如何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答案】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察举制是一种什么制度?汉武帝时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答案】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途径是孝廉。,3.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8、】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三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材料四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读】 (1)材料一反映的信息是:汉武帝时刺史的职权是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2)材料二反映的信息是:孝廉是东汉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对学识、才干特别高的人,年龄可不

9、受限制。 (3)材料三提供的信息有:曹魏初期,立九品中正制只是因东汉末年战乱这一特殊情况的权宜之计,后来遂成定制。初立九品中正制时,仍贯彻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 (4)材料四提供的信息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反映自己在考试科举登科后的喜悦心情。,高考试题解析1.(2012海南)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朝,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自西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但其拥有决策权,在包括宋代在内的封建

10、王朝权力巨大,甚至威胁到君主专制,据此排除B、D两项;题干中宋代御史对宰相由很少弹劾到与宰相对垒,说明君主想利用御史来制衡宰相,体现的是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排除A项,答案选C项。 【答案】 C,2.(2012课标全国)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刺史制度的作用。解题关键信息是刺史监察地方的内容有“豪强大族田宅

11、逾制”,直接作用是抑制土地兼并;“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样做使得豪族失去了兼并土地的可能性,从而维护大一统局面。材料显示的是对豪强的控制,直接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汉武帝采取的这一措施突出的作用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而非经济手段,排除D项。 【答案】 C,3.(2012安徽)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 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

12、(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D,【备考指南】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分析刺史制度出现的原因、变迁、实质;选官制度演变的历程、选官方式、选官标准、演变趋势、科举制和近代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对比。,【易错警示】 (1)刺史制度建立的原因有:原来地方监察制度的不力,使得建立更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结果。 (2)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被豪门大族把持。 (3)九品中正制实行初

13、期,基本实行唯才是举的方针。后来门第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工具。,(4)隋唐时期,科举制并未完全抛弃门第观念,士族子弟仍是官吏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科举制仍为不同阶层的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机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也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推崇。,即时训练 1.(2013长郡中学模拟题)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14、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答案 D 解析 材料大意是通典记载着汉文帝十三年,因为御史不守法规,不能完成职内之事,因此让丞相史出任州官并督察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录说左右丞相掌管着监察百官的职责,纠正官员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当的问题。金史记载己卯年,规定负责监察弹劾的官员如果明知有违法乱纪的人却隐匿不上报的,和犯人一样处罚,有亲戚关系的官员要回避。这一切都在显示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A项中的“弹劾”、B项中的“素质”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题;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3北京大教育模拟题)曹魏末年,颁

15、布魏官品令,规定父辈的中正之“品”(现在的官品),成为其子弟起家任官的“资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选官的依据是 ( ) A个人品质 B官位品级 C家世门第 D知识才能,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题干反映“其子弟起家任官的资品”的依据是“父辈的中正之品”,可见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C项正确。,考点3 中央官制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 基础知识梳理(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参与要政,以削弱相权。(2)隋唐:措施: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核和执行。,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历朝基本沿袭该制度。 (3)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 (4)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5)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 明太祖:鉴于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明成祖: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立内阁。 内阁的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会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