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50544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0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一、关于文学研究会1、概况 成立时间: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代表作家:叶绍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共同倾向:为人生;主要特点:冷静、客观、写实;会刊:小说月报。,2、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区别文研会主要反映广大农民、妇女、知识分子的命运,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自己的事情。问题小说是文研会主要表现形式,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创造社主要表现形式。文研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文研会多为传统型作家,本土色彩较浓;创造社多为才子型

2、诗人,有留洋背景。,3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1、文学研究会宣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对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 2、文学研究会简章第二条:“本会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3、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同人以为今日谈新文学非从事模仿西洋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夫将欲取远大之规模尽贡献之责任,则预备研究,愈久愈博愈广,结果愈佳,而不论如何相反之主义咸有研究之必要。故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4 、 “为人生”的

3、文学之含义 一是要求文学要真实地表现现实人生,尤其表现那些平凡人们的苦难人生、黑暗人生、卑微人生,如实写出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二是企图通过文学来传播一种启蒙主义思想,唤起“人的觉醒”,促进“人生的改良” 。,二、叶绍钧(18941988),1、生平与创作字圣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师和杂志编辑工作。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 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散文集脚步集,文艺谈等。,叶圣陶 老舍 曹禺 塑像,2、小说的思想倾

4、向与艺术风格基本倾向:(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这也是一个人?(又题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力量。,(2)、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隔膜展开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叶圣陶提出的“隔膜”,与这时期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改

5、造”,有相通之处。,(3 )、“问题小说 ”潮流过去之后,善于运用平实、诙谐、讽刺的手法刻画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对此,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从1919到1923年间,他先后发表了40多篇短篇小说(多数收入隔膜、火灾两集),上述题材便占去三分之二。,主要贡献:代表作:饭、潘先生在难中、搭班子、风潮,阿凤、多收了三五斗 对小市民知智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描写,尤其对教育界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1)、他的小说创作

6、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2)、小市民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3)、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特点:(1)、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一本真诚”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把日常生活刻画得出神入化。,(2)、讲究章法,苦心经营。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注意详略安排,前后照应,开头结尾和细节描写。 (3)、语言朴实凝炼,明晰

7、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表现力。形成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风格。,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文如其人,见性明心,从叶圣陶的小说里,可以读出他不同时期心境的迁变。,3、潘先生

8、在难中写于1924年11月,发表于翌年元月小说月报第16卷第1期,是作者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 标志了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1)、患得患失的小市民典型主人公潘先生是典型的灰色人物。他带着全家躲避战乱,通过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惶惶然又即返回乡镇,逃到租界后的庆幸,写字幅为凯旋的军阀歌功颂德等行为,塑造出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的,在当时是要比一般小说高出一筹的。,生活于小地方,任职于小学校,这两个“小”字,决定了潘先生小市民的性格。因为是小地方,小学校长算是一个人物,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带来温饱不愁的生活

9、。精于计算的潘先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很在乎小学校长的职位。把妻儿扔在上海,只身冒险返回让里;为博得局长高兴,不顾实际情况通知开学;丢弃正义感,违心逢迎得胜军阀等等,无不为了保住这一职位。,小地方的小学校长难免缺乏大胸怀大主见,所以才会“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他会和车夫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讨价还价,他会动不动就产生家破人亡的感觉,他也会满足于“陶陶然酌一杯”地享受生活。通过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将潘先生患得患失、自私卑怯的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2)、谋篇布局讲究章法叶圣陶以讲究章法著称。他参加过最后一科科举考试,古文功底扎实,

10、还编注过一些古典文学读本。对古代文学的文心意法深谙其妙,总能以意役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他很懂得短篇小说的终篇艺术,在“融和致密”、“清音有余”的审美原则下,努力追求摇曳多姿、异彩纷呈的境界。其短篇小说的结尾,自己颇为自得,批评家更为推崇。朱自清说“他最擅长的是结尾,他的作品结尾,几乎没有篇不波俏的。”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钱杏邨认为其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叶绍钧的创作考察),A、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潘先生在难中共三章,写了三个片断。三个片断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第一个片断:逃难上海。开篇通过列车晚点、车站拥挤、灯光昏暗,巧妙交代了“难中”的背景和“逃难”的基调

11、。当小镇受到战争威胁时,潘先生张惶失措,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圣地”和“乐园”。在租界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第二个片断:奔忙让里。到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想到自己不辞而别,怕丢掉学校里的职位,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事宜。他发出开学通知书关心的不是学生们能来与否,而是局长看了会“先得我心”。战火再起,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借机给自家领了红十字会会旗,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第三个片断:平安之后。先是潘先

12、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巧遇先他而到的上司与同事,尴尬之极进退两难;战事停止后,为欢迎得胜军阀杜统帅潘先生违心书写颂辞。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胆小麻木、苟且偷安、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B、 注重开头与结尾,结尾尤见功力。成功的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离不开结尾的艺术,决不可本暗示给读者的东西说尽写绝。叶圣陶强调“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其短篇小说的结尾,有不少富有指向性和暗 示性,读者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补充。,好不容易挨到战乱结束,这一天潘先生到教育局,被推举为获胜军阀写欢迎牌坊。就在潘先生大书“功高岳

13、牧”、“威镇东南”、“恩隆德溥”时,战乱中的惨象“拉夫,开炮,烧房屋,奸淫妇女,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还闪现于他的眼前。小说在众人“看他对上一句什么”的期待中嘠然而止,余味缭绕,意蕴悠长。,(3)、细节描写传神入化叶圣陶长于冷静地解剖人物心理,通过传神入化的细节描写,把潘先生“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透彻。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写人物也很少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灵魂的一些细微的内心活动,来揭示人物性格。,作品第二部分,潘先生冒着风险返回让里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还得知局长扬言要裁员时,作品这

14、样写人物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潘先生由惊异而庆幸而沾沾自喜,淋漓尽致表现了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潘先生为了讨好上司忙着筹备开学之事,没想到战事吃紧,“铁路真个不通了”,这一来他的积极表现不仅是徒劳一场,而且连老婆孩子也不知道要抛到外面多长时间。“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传神表现了人物因徒劳而沮丧,以及忧虑一家人安危的心情。,潘先生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

15、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 ;多讨的徽章,一个是妻子的,另外两个是儿子的。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被清晰地揭示了出来。,(4)、语言富有表现力叶圣陶既是作家,又是语言学家。现代作家中,他是语言修改最多、也是最细的一位。他说过,“在我,写小说是一种苦事情。下笔向来是慢的;写了一遍,要重复诵读三四遍,多则十几遍,其实也不过增减几个字或者一两句而已。”创作如此,一旦有再版机会,仍要精心修改。考虑到“内容如果改动很大,那就是新作而不是旧作了”,这类修改的重点

16、总是放在语言的锤炼与规范上。,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它通过人物语言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可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潘先生在难中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语言风格。,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前后两次同是叫车,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