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467742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25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一、概述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因各种创伤引起低血容量,导致组织器官 灌注不足,进而发生微循环和细胞代谢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一)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机体在低血容鼠的作用下,发生神经一内分泌效应的变化,致 使体液转移,重新分布,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 的改变,稳定血流动力学。这是机体必要的保护性反应。当血 容量丢失到一定程度,而保护性机制减弱,血管收缩延长,组 织细胞在低灌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使 内环境失调,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不及时补偿,导致组织 灌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乃至衰 竭。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2、1.液转移与重新分布 创伤失血致低血容量,使组织灌注不足和 细胞缺氧,最先发生神经一内分泌效应,释放儿茶酚胺,使皮 肤、内脏和肌肉的血管收缩,心动过速,以维持重要器官( 心、肺、肾、脑)的血流。组织细胞因灌注不足而开始无氧代 谢,使乳酸大量形成,并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因子和炎 性介质的释放,使细胞进而损伤。如休克延长,细胞发生肿胀 ,最终导致细胞发正损伤或死亡,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2.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传 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包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 血液微循环、淋巴微循环、组织液微循环或超微循环。微循环 障碍机制错综复杂,一般可分

3、为三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 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1)微循环缺血期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微动脉、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高,微循环灌流量减 少,处于缺血状态。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2)微循环淤血期又称休克失代偿期血管平滑肌反应性下降 ,微动脉、后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呈舒张状态,总外周 阻力山增高变为降低,而微静脉仍处于收缩状态,因而大量血 液淤滞于微循环,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 黏度增加,使回心血量减少,平均动脉压降低。细胞缺氧加剧 ,无氧代谢加强,使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形成代谢性酸中 毒。(3)微循环衰竭期又称休克难治期 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细

4、 胞缺氧加重,血小板、红细胞聚集,促发凝血系统,在微血管 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细胞因持久缺氧后细胞膜损伤,溶酶体释 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DIC。同时因 胰腺、肝、肠缺血后分别产生心肌抑制因子、血管抑制物质等 有害物质,导致重要器官发生严重损害、功能衰竭。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3.细胞因子、介质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有不同类型的细胞如T细 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分泌出来的,包 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介质 是指效应细胞活化后释放出的化学介质或生物活性物质。 (1)白细胞介素1,2,6,8(Interleukin,IL一1,2,6,8 )

5、联系白细胞间相互作用,调节白细胞活性的因子,共18 种。在休克时能影响能量代谢,抗自由基损伤,促进前列腺素 的释放,介导免疫抑制作用,减轻肠源性感染。(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创伤休克 早期血管TNF含量明显上升。在休克中时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 的产生,并参与组织细胞的损伤,以及DIC形成,与其他炎性 介质共同作用导致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3)氧自由基 休克时氧自由基产生明显增加,在恢复灌流后 ,大量氧自由基进人大循环,激活补体,使中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更多的氧自山基,后者进一步损害内皮细胞。(4)内皮素(end

6、othelin,ET)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源 性血管因子,它是一种活性肽。具有强烈耐久的缩血管反应( 其作用是血管紧张素的10倍,去甲肾上腺素的100倍),组 织缺血缺氧都可刺激的表达和释放,收缩动脉和静脉,降低微 循环的血流量,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5)一氧化氮(NO) 休克时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诱导NO大 量释放,介导血管扩张,调节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抑制血 小板聚集,防止DIC。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二)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细小血管痉挛期) 又称缺血缺氧期或代偿期,意 识清楚,但精神紧张,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渴、手足 湿冷、口唇轻度发绀;呼吸深而快;脉搏尚有力,脉率加快

7、( 90110次/分钟);血压正常或稍低,收缩压10.64kPa( 80mmHg),脉压差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 4四肢湿冷、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 5.血压下降,收缩压10.64kPa(80mmHg);脉压30ml/h;收缩压13.3kPa(100mmHg);脉压 3.99kPa(30mmHg);cvp达到0.490.98kPa(5 10cmH2O)。如达到上述指标,并肢体渐变温暖,说明补液 量接近丢失液体量。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三)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1.如快速补液后血压仍不回升,组织灌注仍无改善,应考虑适 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扩张剂主要应用于休克早期微血管 痉挛性收缩阶段,以改

8、善微循环,提高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 使血压回升。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山莨菪碱( 654一2)等。血管扩张药物必须在补足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 使用,否则将加剧循环血量不足,使休克恶化。2.血管收缩剂主要应用于休克期微血管扩张阶段,增加外周循 环阻力,改善微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使血压升高。常用药物 有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 因素是组织灌注而并非血压的高低,因此单纯的血压升高并不 一定表示组织灌注改善,故近年来较少单独使用血管收缩药 物。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四)改善心功能 当创伤性休克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可给予速效类强心药(如西 地兰)治疗。(五)防止并发症

9、在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监测,防止肾功能衰竭、 等并发症的发生。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三、护理 1.置病人于安静的抢救室或复苏室,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避免过多搬动病人。2.留给安置休克卧位,即头部和脚部各抬高约30,以增加回 心血量和减轻呼吸时的负担。3.给予适当的保暖,如增加盖被或使用空调调温,但不宜使用 热水袋加温,以免烫伤或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4. 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及时清除病人口中异物和分泌物,给 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46L/min,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使用人工呼吸机供养。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5. 立即开放两条以上大口径静脉通道,留置针应选用1618G ,迅速补充

10、血容量,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合理安排输液的顺 序。对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的病人,输液肢体应给予一定的约 束,防止液体外渗。抗休克时,输液药物繁多还要注意药物 间的配伍禁忌。6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及颈静脉和 周围静脉的充盈程度的变化,及早发现与判断休克的症状,发 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2)密切注意监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脉压 差、的变化并定时记录。如出现脉搏细弱不清、脉率加速,呼 吸增快、不规则,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则提示病情恶化; 如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呼吸减慢、并逐渐规则,血 压上升,脉压差增大,则提示病情好转。但对原有

11、高血压者, 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99kPa(30mmHg)以上则应考虑组织 灌注不足。因此,观察时应了解病人基础血压做参考。(3)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严格、认真记录每小时尿量, 并观察尿色和性状。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休 克好转。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7.做好抢救护理记录,准确、详细地记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 及24小时出入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8.在抗休克的同时,对有手术指征者尽快做好术前准备,争取 尽早手术治疗。9.心理护理休克时抢救措施繁多、紧急,易使病人产生恐惧、 焦虑和紧张,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忙而不乱,取得病人的信 赖感和主动配合,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名,指导病

12、人正确配 合治疗和护理,消除其恐惧、不安。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10.预防并发症 (1)为升高血压,使用大剂量多巴胺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 少,可使尿量减少,导致肾功能衰竭。护理中应密切观察尿量 的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监测尿常规、肾功能。防止肾功能 衰竭。(2)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每小时尿量、等综合因素合理调 整输液量和速度,预防肺水肿、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3)进行治疗操作时,注意勿过分暴露,以免受凉;如有人 工气道,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病人口中异物和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肺部并发症。(4)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时 ,应严密观察局部皮肤,严防药物渗漏至皮下,导致局部皮肤 坏死。(5)休克病人的卧床时间长,末梢血循环差,护理中还应注 意预防褥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