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462727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秦市实验中学秦市实验中学 2014-2015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卷共分两大部分,卷为选择题,卷为材料题。卷的答案请填涂到答题卡上,卷的答案请写到答题纸上。时间 90 分钟,分值 100 分。卷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40 题,共 60 分)1.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 B封建制、大一统、郡县制是封建

2、社会的基本特征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2.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B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有利于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3.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 “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

3、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 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 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4.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2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5. 中国古代, “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

4、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相权不断膨胀6 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尊祖”与“敬宗” ,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

5、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 ”这种变化体现了(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B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8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君主专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9某

6、班学生看到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介绍“这是一3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 ,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于是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下列说法的对错(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 D甲乙丙对,丁错10.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

7、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生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其最能说明( )A. 古代谏官制度的实行取决于皇帝 B. 古代的监察制度对权力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 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11.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英国据此

8、取得的新权益是( )A四口开埠通商 B广州贸易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12. 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由沿海深人内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A BC D13.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

9、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414. 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何得出鞘轩辕剑?扶桑踏破祭冤城!”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 B南京大屠杀C华北事变 D日本战败投降15. 某历史学家认为:“严格说来,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16.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钓鱼台早在 1373 年

10、即由杨栽所发现,并远在 15 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就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而此后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 1785 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依据B.在近代以前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成为中日双方的共识C.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在明代就有了争议D.材料中的文献可作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17.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族冲突” 。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 1884 年、1898 年、1900 年,这表明 (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

11、.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18.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19. 1902 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

12、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B李辛C王平 D赵洋20.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5反映了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 大清国龙旗 五色旗 五星红旗 A.图到图反映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图具有民族团结的寓意C.图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D. 的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1.有人认为:“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 ”这反映出( )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趋

13、势 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A B C D2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五四精神” “延安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西柏坡精神”A BC D23.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 1934 年 10 月 16 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

14、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长征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6A B C D24.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 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 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25. .“打倒列强,除军阀”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26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改变了国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