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459589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一 6 月月考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

2、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其温情有三。一曰,强调情感反哺。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然而此时父母皆己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

3、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二曰,顾及人伦纽带。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三曰,注重精神传递。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然而孝终究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如纯以伦理观念加以

4、宣扬倡导,或不至于出离孝道本旨。然而其后孝道法文化日渐强化,以法律强制手段要求人人2皆要按照特定礼制履行孝道,实践过程中则难免有矫枉过正或流于形式之嫌。其流弊亦有三。一曰,诱发人性虚伪矫饰。孝与不孝皆源自内心情感,法律无法拘束人心,只能对外在形式强求一律。如此就难免出现虽有其情而不愿为烦文缛礼束缚以致违法犯罪的情形,或出现徒有其表而内心虚伪的现象。如汉末就有“察孝行,父别居”之讽谣。二曰,漠视个体价值。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尊崇与顺从,本为矫正人性向下之弊。然而以法律相强制,久之则必然导致父权过度膨胀,相对而言子女自身正当之权利则极度萎缩。例如,其婚姻自主权要交由父母,遵循“父母之命、媒

5、妁之言” ;其生命健康权亦不得对抗父母之教令权;乃至于以身代刑这种愚孝行为都得到了法律认可与社会褒奖。个体价值遭到法律之极大漠视。三曰,造成屈服之国民性格。孝道法文化过度强调子女恭顺、父祖权威,代代沿袭中,国民遂生出一种屈服、顺从之性格。少年老成、谨慎持重、禁锢保守、全无创造思维竟成为社会舆论推崇褒扬之优良德行。此实为对健全国民性格之压抑与扭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人类情感天然具有向下的趋势,父母愿为子女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这种情感,奠定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基础。B.在中国,下代对上代的反馈、反哺的尽孝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大力提倡,并以法律维护、成全孝

6、道的结果。C.中国的孝道的要求包括物质、精神、宗教三个方面,不仅要有物质的供养,还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言行亦须毕恭毕敬。D.孝道法文化日渐强化,不仅要求人人履行孝道,还用法律手段强制人们遵从特定礼制,实践过程中难免生出弊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为父母者始终付出多于回报,幼年子女则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中国先哲提倡孝道,正是期望借此对人性的弱点加以矫正。B.重视道德上的宣传教化,再加上法律制度的影响,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因此,中国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默默温情中。C.国法将杀、殴、骂、告父母及供养有阙等不合孝道的行为列为打击对象,是因为这些行为完全无

7、视对反哺父母的要求,恩将仇报。D.孝道法文化强调子女要尊崇、顺从父母;矫枉过正,导致父权的过度膨胀和子女诸多正当权利的萎缩,法律也抹上了漠视个体价值的色彩。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孝本是出自血缘亲情的人类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行孝道是反哺报恩之举,它使年老力衰的父母衣食无缺,还能获得精神慰藉。B.父母过世,子女一要尽心服丧,二要传递香火。因为丧期违礼固然违反国家法制;若无后代,也会致使尊亲绝祀,孝道精神无法传递。C.孝道法文化强调长辈权威、子女恭顺,将屈服顺从、少年老成、禁锢保守等视为优良德行大加褒扬,造成对健全国民性格的压抑与扭曲。D.中国孝道法文化在历史

8、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利弊并存,得失难分;如能推陈出新,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必有裨益。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

9、:“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

10、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4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4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B时景军悉恣其

11、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C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D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

12、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

13、建议。5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5 分)译文: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5 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蒋捷,南宋词人。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8.请结合全词分析诗人“春愁”的原因?(5 分)9.赏析“

1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的艺术手法。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常被借用说明为人应清廉不贪,再微小的东西也不能私取。(2) 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终了, “ , ”二句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其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3) 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_, _。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15、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6谁的电话何燕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 ”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 “连跳三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