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459588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微”文化与“被碎片化”刘 阳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

2、,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 140 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 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 300 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1971 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

3、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 140 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

4、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2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

5、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选自 2012 年 04 月 1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 140 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 140 字的微小说等。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 300 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 24 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 140 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

6、一项是( )A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B“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甚至没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C“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D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如果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那么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

7、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3C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

8、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 ”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 ”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 ”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

9、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

10、/三尺法何以信天下?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4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B “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C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D 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

11、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2、汉语。 (10 分)(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 (5 分)(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811 题。野泊对月有感南宋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5【注释】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8.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请比较这首诗的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写法上的异同。 (5 分)9.题目中的“野泊”二字是怎样串起诗歌

13、内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劝学中,荀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_,_”的论断。 (2) 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_,_,_”乙 选考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林庚:发明一个传统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 “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

14、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等先生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1935 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

15、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6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这自然不是新问题。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来/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 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