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45722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摘要】 本文在研究分析日本为保护海洋环境、规避养殖污染而控制虾产品养殖量,从东南亚等国进口养殖虾产品,以及日本各界对东南亚虾养殖国对红树林和海岸环境破坏的关注和采取的措施等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各界对虾养殖的认识及在美国对中国出口虾进行贸易制裁、日本压低进口虾价格的情势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进口虾 虾养殖污染 红树林破坏 浅海滩涂 扩大内需 食品安全 日本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就已经意识到海水养殖特别是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规避过度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而控制养殖量,在日本所消费虾的 90%以上依赖进口。日本虾产品进口因其

2、在虾养殖国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而成为备受争议的进口农产品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日本各界就认识到在东南亚各虾产品养殖出口国对所在国红树林及海洋环境等的破坏,呼吁各养殖国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法和适当缩小养殖规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的环境污染的认识研究、中国的虾养殖状况和各界对虾养殖环境影响的认识分析,寻找在对日本出口虾价格低迷,对美国出口虾受贸易保护措施制裁的形势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日本虾产品养殖、消费及进口状况 1、日本海水养殖虾数量少 日本是群岛海洋国家,渔业生产以海洋渔业为主。自 1977 年世界开始实施 200 海里水域经济专属制度后,日本的远洋渔业生产受到很

3、大打击,捕捞量逐年下降,虾产品捕捞量也由最高时 1963 年 8.7万 t 减少至 2007 年 2.49 万 t。为弥补远洋渔业生产的不足,日本转向发展本国 200 海里水域内的渔业生产,海水养殖生产迅速发展,海水养殖产量从 1975 年的 60 万 t 增至 1994 年的 134.4 万 t。但其后逐年递减至 2006 年的 118 万 t。海水养殖量递减的原因,并非养殖生产不顺,而是为了避免因增产带来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养殖物品质下降和引发鱼病等。为使海水养殖生产持续稳定,近年日本将海水养殖产量控制在 120 万 t 左右。日本海水养殖占海洋渔业的 20左右,以鱼类(占 22,20

4、06 年数据,以下同) ,贝类(占 36) ,海藻类(占 41)养殖为主。虾产品养殖量极少,1997 年 2241t、2007 年 1675t,1998 年捕捞天然虾 2.7 万 t,养殖2000t,进口 28 万 t,合计 31 万 t。不足部分长期从东南亚等国进口。 2、日本进口虾来源国结构变化 日本水产品进口量居全球第一,是虾进口大国,虾进口量由1961 年 0.457 万 t,增至 1972 年 13.5 万 t、1994 年 31.9 万 t。90年代后虾产品进口量在 30 万 t 以上,1997 年以后出现大幅度波动,介于 25 至 30 万 t 之间,2008 年进口量为 26.

5、26 万 t。 上世纪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期,日本先后从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进口天然捕捞虾产品。由于虾捕捞多采用海底拖网,致使天然虾被“涸泽而虾” ,天然资源剧减。80 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台湾省,东南亚等地人工养殖。日本先后从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中国大陆进口低价养殖虾,日本市场虾价大跌,90 年代中期的虾价降至 60 年代初期的一半左右,虾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代表。但短短数年后,台湾虾养殖业,就因高密度养殖而导致虾池污染、虾池池底老化而爆发虾病,致使养殖虾大量病死,台湾虾养殖业此后一蹶不振。 继台湾地区之后,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大陆相继

6、成为日本进口虾来源国。虽然养虾池老化问题仍然没能解决,但靠弃旧辟新、丢弃被污染和老化了的虾池另辟新池,得以维持养殖虾产量。东南各国主要养殖黑斑节虾。中国以南美白对虾等淡水虾为主。 二、日本各界对虾进口来源国虾养殖污染的认识 1、日本出版的虾养殖污染的相关书籍 日本人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就意识到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岸边红树林的破坏、对虾养殖农户的影响等。各界人士纷纷着书立说、实地考察、研讨对策。代表书籍有虾和日本人 、 日本的虾世界的虾 、 透过虾能看到亚洲 、 有机虾的旅行 、 亚洲虾养殖的兴起和外部不经济的发生 、 亚洲的虾养殖和贸易 、 虾和日本人2生活中的国际化等。 虾和日本人

7、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养殖虾的养殖、流通、加工过程的考察,描述了日本人喜食虾,消费数量庞大的虾;分析了东南亚各养虾国砍伐岸边红树林开辟养虾场,向养虾池投放大量抗生素等事实;分析了虾进口国和养殖国之间利益转移不均衡的矛盾,强调了日本人大量进口和食用养殖虾对虾养殖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007 年版虾和日本人2 把 20 年前的数据更换为现在数据,介绍了养殖虾品种由黑斑节虾向其他品种扩展,揭示了东南亚以外的国家也加入养虾行列,红树林被砍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及虾养殖池被更多投放药物的事实。介绍了虾养殖农户生活和 20 年前比几乎没有改善的现状。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虾进口量停滞,已非世界最大虾消费国,取而代之美

8、国成为世界最大虾进口国,中国也由世界最大虾养殖国跃居为世界前六位的虾进口国。尽管在东南亚等国由自然循环型粗放养殖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养殖品种也由单一品种黑斑节虾向南美白对虾等多元化,但 20 年前论及的问题至今仍没解决。即为造养虾池而破坏红树林、过密养殖引发虾病、养虾池排水致海水污染、岸边农田盐化、养虾农户收入低、食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2、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污染的关注 日本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学和民间组织,定期召开关于虾养殖国问题研讨会,派遣研究人员去虾养殖国考察,组织养殖虾问题研究会等。如 1998 年成立的“虾问题研究会” ,围绕亚洲虾养殖问题展开各种活动,探讨日本进口养殖虾引发争论的原因,

9、可持续的虾养殖方法,分析研究红树林破坏和虾养殖的关系等,1998 年出版的月刊水情报中“虾和红树林”专集,1999 年和 2004 年分别召开的亚洲虾养殖和环境研讨会,探讨越南,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虾养殖和海洋环境破坏等问题,如红树林修复,养虾池管理,养虾池生产形态,以及提高养殖户生活水平、改善沿岸山林地带环境等。 “思考 21 世纪水产业之会” , “红树林植树大作战联络协议会” , “水产综合研究中心”等都对虾养殖国的海水环境和对红树林的破坏表示担忧。 3、虾养殖的危害 虾养殖由最初的粗放式养殖,逐渐发展至半集约式、集约式养殖。半集约式养虾池约 8 年左右,集约式养虾池约 3 年就

10、得淘汰。虾养殖户把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投放大量饵料和营养剂。海水养殖虾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和底质恶化;高密度养殖易导致虾病蔓延,为防虾病而投入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会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黑斑节虾等养殖会使岸边农田土壤盐化,殃及岸边树林和农田,被盐化的土壤即使不再作养虾池也不能再作农田使用;过度汲取地下水会导致地表下沉,增大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在沿海低地建养虾池,使近岸红树林,盐碱地和沼泽地以及农业用地遭到破坏。养虾池的开发严重破坏大片滩涂湿地,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破坏岸边生态平衡,致使许多环境发生变化。 三、日本对海洋环境保护和规避污染的措施 日本是虾产品

11、消费大国,在世界虾进出口贸易中,日本占虾进口总量的 50%,美国占 30%,但日本虾产品自给率只有 10%左右。日本为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水产厅 2007 年修订了水产基本计划 ,设定水产品自给目标及可持续生产目标,计划2012 年鱼和贝类自给率达到 65%。日本为了保障虾的生产和供应量,采取了加大在海外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扶植海外虾生产供应地,同时在国内研发零污染完全密封循环式海水养虾技术。 日本 2005 年开始用“封闭循环式内陆海水养殖”技术养殖对虾,在远离大海的山村和都市的高楼中养殖,由于“内陆海水养殖”养植物生长快,并且不会造成水污染,且因在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养殖,不必

12、使用预防疾病的各种抗生素,不会造成海洋污染。 日本 2007 年研发并投产了“完全密封循环式屋内型”虾养殖设备,该设备采用回收养殖排泄物和残饵,不换水技术,不污染海水。用塑料人工砂等净化设备降低养殖成本。由于养殖设备小,占用场所小,不受所在地限制,不受外来虾病的侵袭,不用投放各种抗生素,养殖虾产品安全性高。 日本 2008 年 6 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增加大黑虎虾养殖量,加大了投资力度,在养殖池底覆盖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板,利用设置在池内的管道吸除底部沉积死虾和粪便所形成的淤泥,顽固的淤泥定期将由潜水员潜入池底清除。养殖期结束时更换池水,防止淤泥粘附在池底,净化养殖池水质,提高虾的存活率和成长速度,

13、日本希望能藉此技术增加养殖虾产量。 四、中国的虾养殖及污染对策 1、起步于浅海滩涂的虾养殖 虾产品水产品出口总额的 13.5%,日本是中国虾产品第一出口市场,占虾产品出口总额的 20%。中国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在黄海海岸浅海滩涂进行养殖,80 年代初期逐渐向其他沿海地区推移。2007 年虾养殖量超过 100 万吨,产量居全球第一。养殖品种以淡水虾为主,南美白对虾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 78% 。 纵观 70 年代末至今的虾养殖史,可谓是和各种虾病害和污染格斗的历史。早在 80 年代初期即发生虾池污染,黑白斑病、斜管虫、纤毛虫等各种病害,90 年代遭遇经济效益不理想、养虾专业户严重亏损,陆源污染和

14、赤潮等灾害。南美白对虾还因近亲繁殖种苗,种质退化;产量供大于求,价格低迷;违禁药物屡禁不止,影响对虾质量;经销商虾养殖户和饲料厂间赊销饲料严重,影响饲料企业发展;对虾养殖人员素质低下,没有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甚至存在文盲养虾,影响养殖技术的提高等问题。 尽管中国虾养殖业和东南亚各国几乎同步经历了虾病害,过度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破坏红树林等问题,但在日本的相关书籍中很少被提及。这应该和中国养殖虾中近 80%是淡水虾,可以在内陆湖泊和池塘养殖,不存在大农场主圈地驱逐当地渔民而引发渔民失海、失地,虾农生活贫困的问题,尽管养殖虾供大于求及因残存农药超标虾价逐年下降,但“2007 年对虾出口额为 8 亿美

15、元,全国水产养殖人员达 2100 万,渔民人均收入从 1978 年的 93 元增加到2007 年的 6937 元,增长了 73 倍。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虾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 2、由外部污染研究向虾养殖自身污染研究转变 90 年代之前主要强调源于虾池外部的污染,90 年代开始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90 年代末期开始有大量文章论述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和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3、中国养殖虾面临的世界环境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受经济衰退和人们饮食高级化和对安全食品追求的影响,虾产品需要递减,日本政府为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修

16、订了食品进口政策,通过制定“食品中残存农药肯定列表制度” 、 “进口加工品原材料的原产地证书制度”等,减少虾进口量,加大进口虾安全基准检疫,大大提高了国外水产品挤入日本市场的门槛,日本水产品进口量逐渐减少。日本也以中国虾产品残存农药超标而压低虾价格。虾进口量由 1994 年的 31 万 9 千 t 减少至 1998年的 26 万 6 千 t,在日本虾已失去了高级感,由高级食品失宠为一般食品,据日本大型婚宴公司经理介绍,最近在婚礼和宴会上用虾做的菜肴数量减少,有很多人把虾剩下。 中国在向日本出口虾市场中还面临和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俄罗斯、加拿大等冷水虾的竞争。由于日本减少进口量,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将出口至日本的虾转而出口到美国。然而 2008 年 9 月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虾产品出口企业中,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对美出口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27.9%到 112.8%,向中国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