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53391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用文阅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实用文阅读实用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10 分) 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舌头舌头是我们口腔里非常重要的器官,它能帮我们感知各种味道,而且, 舌头还和我们的语言功能有很大关系,舌头灵活,发音才能清晰。人的舌头有 这么多功能,那其他动物的舌头又有什么作用呢?一到夏天,我们就会看到路边的小狗总是伸着舌头,不停地喘气,其实 这是小狗独特的散热方式。狗的汗腺位于爪子和口鼻处,但是这些部位太小了, 想把多余的热量全部散发出来根本不够用。所以,小狗就喜欢把舌头伸出来, 张着嘴巴,喘着粗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快舌头上液体的蒸发,让身体快速 降温。舌头对小狗来说简直就是空调呀。自然界还有一种动

2、物把舌头当眼睛来用,那就是蛇。蛇的眼睛虽然看起 来凶,可实际上视力差得很,说白了就是睁眼儿瞎。那为什么蛇在攻击猎物的 时候还能那么准确呢?这就是舌头的功劳了,蛇在伸舌头的时候,就会把空气 中的气味分子收集起来,收回舌头的时候,就会把这些气味分子加以分析,然 后传给大脑。通过这个过程,蛇就能判断出气味的来源和自己周围大致的环境 了。“森林医生”啄木鸟成天对着树干叮咣一顿敲,它们每秒可以啄击 20 次, 撞击瞬间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 25 公里,这要换成人这么敲的话,早都脑震荡 了,可啄木鸟为什么啥事儿没有呢?这也和它们的舌头有关,啄木鸟的舌头就 像一条安全带一样,把啄木鸟的整个头骨给绑住,每次在

3、啄树干的时候,舌头 的肌肉就会收缩,起到减震的效果,再加上啄木鸟头骨比较厚,这两个结构可 以有效地保护啄木鸟的大脑。啄木鸟舌头的功能还不止这些,在把树干啄出小 洞之后,啄木鸟就可以把长长的舌头伸进洞里,把虫子给钩出来。再看看长颈鹿,别看长颈鹿长那么大个儿,却只吃素,树叶的营养不如 肉,所以得大量的吃,长颈鹿一周就能吃掉几百公斤的植物,吃的这么快主要 还是舌头的功劳。长颈鹿最喜欢吃金合欢树的小嫩芽,但是金合欢树也会自我 保护,它们会长出一堆尖刺来保护这些小嫩芽,不过这可难不倒长颈鹿。首先2长颈鹿的舌头有 50 厘米长,不怕够不着;其次长颈鹿的舌头皮糙肉厚,合欢树 的尖刺根本对它根本造不成伤害。如

4、果有刺被带进嘴里,那也没关系,长颈鹿 的嘴里还能分泌一种特殊的唾液,把这些尖刺给包上,这样就不至于划伤口腔。最奇葩的舌头要数穿山甲的舌头,一般穿山甲不会超过 1 米长,它的舌 头却能伸出 40 多厘米,而且这还只是一部分而已,还有一大截舌头在身体里, 这么长的舌头,嘴里当然是装不下的,所以穿山甲的舌根在屁股上。长这么长 的舌头有什么用呢?舌头能帮穿山甲提高进食的速度,穿山甲可以每分钟吃 100 多只蚂蚁。你看,这就是基因进化的美妙之处,一根小小的舌头,在环境的刺激之 下,也能衍生出如此之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选文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4 分)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

5、字的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3 分)3.第段中的加点词“一般”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3 分)1.(4 分)内容上,承接并总结前文内容,人的舌头有很多功能,并提出疑问: 其他动物的舌头有什么作用;结构上,引出本文说明对象自然界中千奇 百怪的舌头,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句子作用多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画线句在第段的结尾,包含 两个分句,在内容上,前一分句是说“人的舌头有这么多功能” ,其前面文字都 是对人的舌头的具体功能的介绍,可知这一分句承接并总结了前文;后一分句 是说“那其他动物的舌头又有什么作用呢” ,提出了疑问。在结构上,这一句话, 既引出

6、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舌头,又以疑问句的形式引3发了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 分)画线句中使用“每秒可以撞击 20 次,撞击瞬间的速度可达每小时 25 公里”这样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啄木鸟啄树速度快和撞击树木力度 大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画线句中的数据分别是:每秒可以撞击 20 次和速度可达每小时 25 公 里,说明的具体内容是啄木鸟啄树,可见这两个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啄木鸟 啄树速度之快和撞击的力度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同时,具体、 准确的数据的使用也增加了文章内容的说服力。 3.(3 分)不能。 “一般

7、”是说通常情况下,强调通常情况下穿山甲的长度不会 超过 1 米,但不排除个别情况,删去该词,句意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解析】说明文中的这类题,先回答不能删,之后,明确“一般”的本义是 “通常” ,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明确说明的内容(穿山甲的长度) ,并结合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9 分) 中国菜系的形成 万建中古人认为,美味佳肴,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 论治庖时,也认为“烹调得宜,便为美馔” “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只要 对口味” 。如黄河流域的人们就普遍喜爱腌制食品,口味较重,它以齐鲁饮食

8、文 化为代表。古籍中记载齐鲁地区人们的经常性菜肴有:醢、菹菜、酱等,这都 是用盐腌制的食物。所以,生活在鲁国的孔子,平日饮食是“不得其酱,不食” (论语乡党篇 ) 。而长江流域人们的饮食口味就与黄河流域大相径庭,它 以荆楚饮食文化为代表,楚人饮食大体是遵循“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楚 辞招魂 )来调和五味的。这种不同地区口味的偏差,成为中国饮食格局构建的基础。中国饮食文 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艺术烹调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味觉习惯,在选料 方式、操作方法、色泽搭配等方面,逐渐构成了区域性的食谱程式菜系, 以及由此而衍化的各种风味饮食、食用惯制。4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和食品种类的不同,各地人们

9、的饮食口味和饮 食结构都有明显差异。纵观中国饮食文化的分布格局,大致可以划分为 11 个相 对独立的特色板块:1.东北圈;2.京津圈;3.黄河下游圈;4.长江下游圈;5. 东南圈;6.中北圈;7.黄河中游圈;8.长江中游圈;9.西南圈;10.西北圈;11.青 藏高原圈。各地饮食的差异乃自然形成,自然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譬如,傣族 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食品容易发酵。发酵食品的一大特色是酸。久而久之, 形成了傣族人酸食的饮食个性。而酸味食品恰恰满足了炎热地区人们对口味和 健康的需求。因为酸食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刺激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 养的吸收;二是有消暑解热的效用。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中

10、国饮食调制的地方风味差异,其形成时间可 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礼记内则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周时代天子食用八样美 味菜肴(号称“八珍” )的烹饪方法,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北方菜的最早食 谱。其用料多为陆产,属黄河流域地方风味;而吕览本味 楚辞招魂 所列举的菜肴,其用料多为水产禽类,属长江流域地方风味。两汉以后,西南 部的巴蜀、益州以及东南部的吴越广陵成为天下重镇,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富 饶的物产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及至唐代,中国饮食调制法的风俗传承 在南方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区域:西南长江中上游的川味,中南长江中下游的 淮扬味以及岭南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粤闽味。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发源地之一,秦

11、汉时期,冶铁、煮盐、纺织三大 手工业尤其发达,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山东烹饪的发展和提高。到了宋代, “川食” “虏食” “南烹”之名见于典籍。川、鲁、苏、粤四大风味菜实际已基 本形成,元、明、清三代,特别是清代,各地方风味有明显发展, 清稗类钞 “各省特色之肴馔”一节说:“肴馔之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 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 ”在四大菜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闽菜、 京菜、湘菜、徽菜,成为八大菜系。 (摘自人民周刊 2016 年第 11 期,有删改) 1.第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 分)5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

12、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到了宋代, “川食” “虏食” “南烹”之名见于典籍。川、鲁、苏、粤四大风味 菜实际已基本形成。1.(3 分)不能。第段说明了菜系自先秦时期到两汉时期再到唐代的发展历程, 第段则是说明了宋代以及元明清时代菜系的发展,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 行说明的。 【解析】说明顺序有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搞清三种顺序的 概念,是答题的第一步,然后从选文第段寻找关键词,从“西周时代” “两 汉以后” “及至唐代” “ 到了宋代” “元、明、清三代”可知这两段是按时间顺 序说明,故不能调换。 2.(3 分)引资料。引用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中的内容,佐证作者的观点,即 从

13、古代人们就认为“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使得说明更有说服力。 3.(3 分)不能删去。 “基本”的意思是“大体上” ,这表明川、鲁、苏、粤四大 风味菜在宋代只是大体上形成,如果删去的话,意思就成了四大风味菜在宋代 完全形成了,这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然后解释该词语的意思,分析其在句中的 作用。 “基本”的意思是“大体上” ,在句中表示四大风味菜系在宋代只是大体 上形成。再分析其删去之后,句子意思会发生哪些变化。该句中,如果删去 “基本” ,句子的意思就成了四大风味菜在宋代完全形成了,这与事实不符。最 后表明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14、性、严密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10 分) 撒哈拉沙漠的气象灾害 凤 山 “旱雨”成灾是撒哈拉大沙漠特有的气象灾害之一。在沙漠中,干旱是6常态,可是干旱时下雨怎么会成为灾害呢?原来这是撒哈拉大沙漠所特有的 “旱雨” 。在沙漠的高空有时出现了冷空气流动,渐渐地乌云密布,不久真的就 下起了阵雨。雨点确实在空中降落着,却不到地面就消失了,地面上仍然干旱 不变,故称之为“旱雨” 。这种雨会令人怀疑自己所见的一切都是幻觉,故又称 “幻雨” 。 雨点为什么会消失呢?那是因为大沙漠地面上的沙砾岩石被热带的如火 烈日烤得灼热无比,低空的气温也被烘烤得非常高,而且烤干了空气中的所有 水分。

15、这些高温而干燥的空气体积快速膨胀,比重减轻而不断上升,形成了向 上升腾的干燥高温气流。雨点从高空降落的过程中,遭遇低空上升的干燥高温 气流后,雨水就开始迅速蒸发,还没来得及降落到地面,雨点已经蒸发殆尽了。于是,好不为容易来到沙漠上空,可能降临干涸地面的水分又重新回到 了高空。 “旱雨”不仅让地面干旱灾情依旧,而且预示着沙漠温度异常之高。 这种异常高温还可以孕育出大规模的“雨蒸风” 、扬尘、风暴和沙尘暴灾 害。所以, “旱雨”也是沙漠风沙灾害的先兆。 “雨蒸风”是沙漠地区长时期、大范围的晴空万里骄阳似火,使得沙漠 处于异常高温之下造就的超大规模的高温上升气流。这种气流足以使阵雨在半 空中完全蒸发

16、掉,所以被称为“雨蒸风” 。 这种气流干燥而又强大,它迅速向高空上升,把地面沙粒尘埃带上天空, 于是产生了扬尘;它的迅速上升又使得地面附近的空间一刹那形成了大规模的 负压区,势必促成大量空气前来填补真空,于是导致了地面的大风暴。扬尘、 大风暴产生后,继而会酿成灾难性的沙尘暴。 撒哈拉沙漠中由“雨蒸风”引发的沙尘暴是中国北方地区遭遇的普通沙 尘暴所无法比拟的。撒哈拉沙漠刚才还阳光普照,霎时就狂风大作,沙尘四起。 漫天飞舞的沙砾尘埃遮天蔽日,天空如同晚上那样昏天黑地。鹅蛋大的砾石被 刮得满地跑,打在脚踝上皮破血流,甚至发生骨裂、骨折;沙砾刮在脸上像针 扎般疼痛,甚至扎破皮肤而渗出血来。 有时被卷上天空的大量沙砾尘土又会突然砸向地面,赶着驼队穿越沙漠, 最怕的就是遇上这种突然从天而降的沙砾尘土。人和骆驼必须迅速转移,以免7遭到被风沙掩埋的厄运。 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有时也会出现大雾弥漫的灾害天气。湿度几乎 为零的沙漠空气中真能冷凝出小水珠吗?当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