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50480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语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717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 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 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 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

2、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 712 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 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 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 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

3、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 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

4、托书于归雁 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2(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 、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 flash 动画静夜诗 。 2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 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 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

5、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 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 “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 联“两岸” “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 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 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 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

6、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 “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 “阔” “正” “悬”都是诗眼。潮平两 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 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 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 才有这“风正一帆悬” ,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 引发

7、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 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 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 “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

8、于 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 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 “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 “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 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 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 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 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 , “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 日早上又早起赶路, “

9、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 “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 升起, “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3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 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 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 经成了一个“结” ,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

10、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 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 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 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 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 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 的

11、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 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 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 ,是“随风潜入夜” ,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 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 “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 杨柳 ,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 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

12、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 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 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 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 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

13、,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 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4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 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 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

14、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 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 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 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 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 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 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