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50369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天净沙天净沙 秋思秋思预习积累: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2.了解作者马致远。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相关课程标准: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 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1.朗诵、默写天净沙 秋思。2.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

2、者马致远。(师生共 同书写题目、作者名字)师配乐范读 1 遍,生齐读 2 遍。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 s,题目,即秋天的思绪。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2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 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 1 题。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 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 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生读 1 遍,抄写 1 遍,再读抄写的 1 遍

3、。二、整体感知: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 3 遍: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三、领略诗情画意: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 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 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 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 家可归的凄苦心情。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点拨:“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 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3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 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 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 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5.朗诵、默写这首曲。四、比较阅读另外

5、三首越调天净沙: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嗈嗈 yng 孤鹜(w 野鸭子) 好高骛(w 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 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 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 在视觉图景的表层,有的甚至模糊不统一,更无深意,张可久的“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 花。”还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笔。3.再读另外三首,加以巩固。五、达标训练:1.词句品味积累:小桥流水;落日残霞;青山绿水;流水潺潺;一声新雁。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 1-12 题(P31-32)教学反思:诗在于品,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 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诗歌教学在于吟诵,还在于默写,达到书写正确无误。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 够当堂达标。比较阅读更能显现出马致远诗用词造句的功力。可以适当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