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412601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邯郸市 2015 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 文 试 题 2015 .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

2、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城乡文化的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

3、,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 ,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2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

4、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 “大众文化作为

5、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 ,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

6、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

7、此同时,也必然3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D. 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答案:B【解析】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 , “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崛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

8、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B. 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C. 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答案:D【解析】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 , “融入”不是“趋同” ,偷换概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

9、文化的 “一体化”的到来。C. 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D. 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4答案:B【解析】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但全文并未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

10、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 , “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 ,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

11、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 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 无望:没有希望。B锻炼严酷 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 封还

12、:缄封退还。5D弘图既谢政 谢政:辞官退休。答案:A【解析】无望:没有怨恨。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答案:B【解析】给文言文段句式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

13、词,宾语后可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 “乎”“于” “而” 之” “也” “矣” “焉”这些关键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

14、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绝食而死。 答案:B【解析】 “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是“后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6(1) 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 (5 分)答案: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 (关键词“亟” 、 “党” 、 “以” 、 “隙” 、 “故

15、官”各 1 分。 )【解析】关键词 亟:急切。党:集团、朋党。以:认为。隙:嫌隙、矛盾。故官:原来的官员。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特别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 “大意”翻译从宽。(2) 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5 分)答案: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

16、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 (关键词“耻” 、 “ 与(之) ” 、 “乞”、 “遂” 、 “起”各 1 分。 )【解析】关键词 耻:以-为耻。与(之):和,省略句,省略了之。乞:求。遂:于是。起:起用、任用。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特别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 “大意”翻译从宽。参考译文: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才华自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