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00416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测试3 北师大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1515 课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自主学习1公元前 年, 称帝,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推行“ ”政策。3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主张,颁布“ ” 。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 ;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 ” ,并派 监督地方官员。5 时期,西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6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 )A大学 B儒学C郡国学 D太学基础巩固7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

2、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8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的朝代是( )A春秋 B战国C秦 D西汉 9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10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你将在这里学习 ( )2A天文算术之理B法家治国之道C 孙子兵法D儒家的经典1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2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学,西汉统治者却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现实需要的变化B农民战争的推动C儒学自身的发展D

3、统治者个人的好恶13今天我们强调要“以德治国” ,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14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中属于思想方面的是 (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 ,重视人才1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 )维护皇帝的权威 恩赐亲戚 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A BC D16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这种状况是由谁造成的 ( )A汉高祖 B汉文帝3C汉景帝 D汉武帝17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立刺史下列表述不符合其

4、特征的是 ( )A官品很低B监察郡国长官C直接奏报皇帝D负责监督百官18西汉王朝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 ( )A汉高祖时 B汉文帝时C一景帝时 D汉武帝时19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下列各项措施与之有关的是 ( )建立人才推荐制度 颁布“推恩令”兴办太学组织反击匈奴的战争统一度量衡A BC D20西汉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备C汉武帝 D汉文帝21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武帝 D汉景帝22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 ( )A剥夺王国的封地B加强中央集

5、权,巩固封建统治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2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B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4C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课程2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 )A李斯 B管仲C陆贾 D董仲舒25西汉建立后,把都城设在 ( )A长安 B咸阳C镐京 D洛阳26观察下图,请完成:(1)该图中的人物是 ,他向汉武帝提出“ , ”的建议。从此, 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汉武帝还在 设立 ,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教授儒家经典。27(1)右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2)为推进大一统局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6、?28阅读下列材料:凡不在六艺(六部儒家经典)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5请完成:根据上述材料,你知道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吗?(2)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建议?(3)它有什么影响?创新升华_29阅读下列故事:论“秦皇汉武”汉武帝富有雄才大略,他重用人才、削除侯国、独尊儒术、建立太学、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击匈奴、巩固边防。汉武帝一共在位 54 年,是西汉王朝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西汉王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汉武帝也不例外。他在位期间,连年征战,大兴土木,迷信鬼神,滥用酷吏

7、。耗尽了文景以来的积蓄,激起了多次农民起义。武帝晚年悬崖勒马,颁布“轮台罪己诏” ,对自己的错误表示忏悔,决心停止用兵、禁绝严刑,西汉王朝得以转危为安。北宋时期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后来评论武帝说:“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幸免亡秦之祸。 ”毛泽东曾在他的名篇沁园春雪一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两人虽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特别不同的地方。秦始皇因暴政而导致农民起义,秦朝迅速崩溃;而汉武帝虽有过失而能转危为安保住了汉朝江山。请完成: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6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202 刘邦长安西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推恩令4司隶校尉十三州部刺史5汉武帝6D 解析:

8、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基础巩固7C 解析:“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8D9B 解析:汉武帝采纳儒家代表董仲舒的主张,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10D 解析: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11C 解析: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曾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2A 解析:对于儒学,秦朝和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是由于统治者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即根据当时社会现实需要的变化而采取了不同的态度。13C 解析:汉武帝采纳儒家代

9、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重视以德教化人民。14B15D 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王权构成威胁。 “推恩”只是为了分割王国封地,不是恩赐子弟亲戚。16A 解析: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17D 解析: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18D 解析: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的局面形成。19D 解析:统一度量衡与秦始皇有关

10、,故可排除 A、B 两项。都与汉武帝7有关。20A21C 解析:汉武帝即位后,凭借汉初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施展雄才大略,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了大一统事业,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达到最昌盛。故 C 项正确。22B 解析: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是一对矛盾,削弱诸侯国势力,也就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A、C、D 三项都是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表现和措施,不是实质。23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加强思想专制统治的目的。审题时注意关键词“目的”A、I)两项只属于一般目的,B 项不是目的而是结果,只有 C 项是封建统治者的真实目的。24D25A26(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2)长安太学

11、27(1)汉武帝刘彻。(2)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颁布“推恩令”等,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加强了中央集权。28参考答案:(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诸子百家思想很活跃不利于思想的统一。(3)从思想上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由于排斥其他学说,同样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原因以及影响。第(1)问是历史常识;第(2)问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3)问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去回答。创新升华29参考答案:提示:秦始皇、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析:该题考查了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只要作出判断,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