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00413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 北师大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基础练习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下列属于这类人物的是( )尧汉文帝汉景帝秦二世ABCD2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骊山陵墓,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对比他们的不同做法,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A汉朝的国力不如秦朝强盛B法治不如仁政C只有采用儒家学说才能治理好国家D “成由俭,败由奢”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经济发展C强化思想控制D开发边疆地区4 (2011连云港中考) “欲天下之治安(安定) ,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 ,力

2、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 ”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5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2A李斯B主父偃C张骞D董仲舒6(2012桂城模拟)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7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B洛阳

3、C咸阳D开封8 (2012泰州模拟)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9 (2011孝感学业考)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B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3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僇力本(农

4、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结合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时期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他们”是汉朝的哪两位皇帝?他们统治时期被称作什么?(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对待“农”的态度的相同点。(4)当今社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你认为应该怎么做?4答案解析1 【解析】选 B。节俭是尧、汉文帝、汉景帝的美德。而秦二世实行的是残暴的统治。2 【解析】选 D

5、。秦始皇役使大量人力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骊山陵墓,繁重的徭役使民怨沸腾,结果二世而亡;汉文帝提倡节俭,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到景帝后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故 D 项符合题意。3 【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西汉初年,诸侯国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为了解除诸侯国的威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国不断弱化乃至消除。故选 A。4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读懂材料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要使国家安定,不如使诸侯国再进行分封,使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国家小了,力量就小了,就容易治理。这一思想与汉武帝时期

6、的推恩令思想最相似。正确答案为 D。5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中“六艺” “孔子之术”都属于儒家学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尊崇儒家学说,压制其他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由董仲舒提出的。故选 D。6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指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结束。7 【解析】选 A。汉武帝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8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注意题干

7、中“截然相反”的限制,这是进行比较的关键。秦始皇与汉武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都极力维护国家的统一;都曾派兵北击匈奴;但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却截然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方法指导】统治者采取任何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其统治。无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还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对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其实质都是一种文化专制,其目的都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统治。所以无论看待什么问题,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9 【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5封建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汉武

8、帝采取了诸多措施,实现了封建帝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大一统,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故选 C。10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商君列传” ,可知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由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的文帝、景帝都重视农业,与民休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2)、(3)题。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军功。(2)汉文帝和汉景帝。文景之治。(3)重视农业生产。(4)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援农村建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