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2356570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汪曾祺出生于1920年(与张爱玲同岁), 江苏高邮人。汪家是一个士绅世家,祖父 是清朝末期拔贡,开过药店,作过眼科大 夫。父亲汪菊生是一位熟读经史子集的儒 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花鸟鱼虫无所不 爱。汪曾祺在气质、修养和情趣上较多地 继承了他父亲的基因,从小受到正规的传 统教育和父亲的宠爱,又聪颖过人。 1939年19岁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1940年开始 小说复仇等创作,受到伍尔芙、阿索林、纪 德和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的影响,得沈从文亲 自指导。 1943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当中学教师 ,小说集邂逅集。1947年(27岁)写于上 海的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在小说题材和创作 风格等多方面都受到

2、沈从文小说的极大影响,并 显露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48年到北平,1954年调至中国民间文艺 研究会工作。在此期间,参加过北京文 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文 艺刊物的编辑。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 进中举。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3 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芦荡火 种)的改编,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在80年代以后 ,在他60大寿之际,进入创作的高潮期, 创作出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 小说, “大器晚成”。 1980年汪曾祺60岁时写受戒,轰动一 时;61岁时写大淖记事,传咏四方, 这两文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 在汪曾祺的晚期创作中,还有不少以短篇 组成的“三

3、部曲”,形成了“汪记风俗小说”的 一大奇观,如故里杂记(李三榆树 鱼)、晚饭花(珠子灯晚饭花三姊 妹出嫁)、钓人的孩子(钓人的孩子 拾金子航空奖券)、小说三篇(求雨 迷路卖蚯蚓的人)、故里三陈(陈 小手陈四陈泥鳅)、桥边小说三篇 (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等。 他一生创作了120多个短篇小说,绝大部 分是短小精粹的篇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上,惟一一位只写短篇小说的著名小说 家。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 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 研。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 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 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 ,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

4、设传神 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被誉为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与归有光 P183“以轻谈文笔写平常人物 明史归有光传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 通五经、三史诸书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 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触排,目为 妄庸巨子。 与同时代的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 、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 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史记笔法与八股文法 远承汉代司马迁之文风,继武唐宋韩愈、 欧阳修散文之绪馀,属于“文以载道”的文 统传承中之一环。 史记得其神髓而非字模句

5、袭。把日常 生活中的众多凡人小事写入散文作品,对 司马迁重视人物描写的史记笔法。 文笔精炼、理路分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八股文法。 为文要“出乎吾心之理”,“辞达义精”,“本 原洞然”。 于似不经意的文字描写中造成一种令人回 味无穷的意境。能用寥寥数语,寓无限情 怀, “文从字顺”。其叙事以白描见长,抒 情亦以素朴为本。其淡如水,其味弥长,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项脊轩志 以日常琐事入文,却收出神入化之功,笔 笔有情,至今读之,仍觉动容。作者吸收 了史记刻画人物的传统笔法,每于从 容中写出吁天呼地之情愫。 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 ,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 达作者

6、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项脊轩志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日影反 照,室始洞然”,阳光照进屋子,十分亮堂 。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 声”,或仰或躺,或长啸或低吟都悠然自得 ,独自端坐,可以听见大自然各种美妙的 声音,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庭阶寂寂,小 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也充满浓郁的生 活气息。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 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 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 应答。”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亭亭如盖矣。 叙述语言俭省、疏放、谈远中有凝重、奇 崛。有灵动、清逸风致P183汪曾祺与沈从文

7、 1、追求爱与美,常与变 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不但在于我 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而且还在于他 总是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 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 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 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 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 作家对现实的态度也值得怀疑,总让人想 起当时还处于文化边缘的沈从文的小说, 或者说,完全受沈从文的边城的影响 ,不是在描写现实,而是在抒写理想。而 这个理想,竟然是庵不像庵,寺不像寺, 既无清规,也无戒律,当和尚的可以杀猪 吃肉,可以娶妻找情人,可以唱粗俗的乡 曲。 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娟美

8、 可人的巧云和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 赤诚的爱情遭到野蛮的蹂躏,然而无比坚 贞的爱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 受戒 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 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荸荠庵”名称的 来历。“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 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 的神秘、禁忌、阴冷冲冼掉了大半。 它不但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情节,而且很 不像一篇真正的小说,更像一篇散文。小 说的开头刚一提到出家的明海,马上就笔 锋一转,大谈当地与和尚有关的风俗,后 来,干脆讲起了小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 至于作品标题所说的“受戒”,直到小说的 最后才出现,而且还是通过小英子的视角 来写的。 当家的大师父仁山的

9、主要任务,即是料理 三种账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 先生。二师父仁海是有家眷的人。三师父 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 手,“飞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 。平常日子,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 徒常来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 逢年过节他们也杀猪吃肉 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 受戒”的人生理想。 清新隽永、生趣盎然而又朴实无华的风俗 画描写风格 对小英子的脚印的描写以及对明子求爱方 式的表述,这是在其它小说中几乎不可见 的。 受戒按作家自己的说法,是“写四十三 年前的一个梦”。作品的开头,一上来就是 两段梦幻式的“呓语”,简短得不能再简短 了:“明海出家已

10、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 来的。”开头的简短,意在强调语言的自然 直白,用一种平静质朴的“语气”给整个小 说定下一个基调(语调) 文学的意义 受戒是汪曾祺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不仅承接、丰富了废名、沈从文这一 支中断已久的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而且 ,“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来看,新时期文学 所迸发出来的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文学 大潮,新时期文学所生发出来的持续不断 的语言反省,都源自那四十三年前的一个 梦,都源自那一次文学的受戒” 明海聪明善良,小英子美丽多情,两个天真纯朴 的少年并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他们的童心充满 诗意,充满梦幻色彩,成为了作家理想化的“桃 花源”式的理想生活的象征。进而人

11、们又发现, 这种以“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追求“生活境 界的美的极致”,正是民间艺术中弥漫着的自然 神韵,正是传统文人苦苦追求的美学理想。而这 一理想自“京派文学”没落后,已经不见踪迹 “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在一个作品里 必须具体化为对所写人物的态度、感情。” 因此他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称为“抒情现实 主义”。 抒情功能/非情节因素 作家承认他不善于讲故事,小说的情节发 展也因此显得松散而随意。随着情节因素 的渐次消失,诸多的非情节因素(如风土 人情、社会背景)涌入小说,抒情功能便 附着在这些非情节因素上发挥作用。在 大淖记事中,作家在前面的三节都在讲 风俗,第四节才出现人物; 笔调 在

12、创作中作家有意识地采用一种“过去时态 ”的写作,将绝大部分小说置于回忆笔调之 中,这与小说抒情功能的需要有直接的关 系。作家承认“人到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 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 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 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而自己 真正意义的“所知道的生活”,通常都只能 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生活也就是“回忆” 。 诗化 小说语言的“诗化”倾向 “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 严谨耿直的锡匠们爱唱“小开口”(大淖 记事这些凡夫俗子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却依然在忙碌奔波之余寻找着美,酿造着 诗意。 2、民情风俗散文化小说 文字省净,惜墨如金,可在民情风俗上却 毫不吝惜

13、,往往浓墨重彩,铺陈渲染。 民情风物、地方习俗是其小说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但却不是核心。文学是人学, 关注的是人物命运,人性本真。在那诗意 的笔触之下,表现的却是普通百姓的哀乐 苦悲,虽淡远却寄寓着创作者的生存文化 之思。风俗风情描写与人物还是有关系的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小说里写风俗,目的 还是写人”。 他历来主张短篇小说应有散文的成份,并 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歌的界限。他有 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修养, 尤重世说新语、宋人笔记、桐城散文 ,又师承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这就使他 的小说确实难同散文相区别。 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 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

14、,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浸透人物,因为气氛 即人物。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 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 动描绘。但汪曾祺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 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风俗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天性,作者 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水。 大淖记事花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民情 风俗,写大淖人自由恬然的天性。巧云和 十一子就是这民情风俗养育出的灵秀精英 。他们的性格、爱情和追求爱情的方式同 大淖的风俗相和谐,致使人们很难分哪些 是写人物,哪些又是写风俗。风俗即人, 这是他同很多写风俗的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 “散文化小说的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结构松 散。只要比较一

15、下莫泊桑和契诃夫的小说 ,就可以看出两者在结构上的异趣。莫泊 桑,还有欧亨利,耍了一辈子结构,他们 显得很笨,他们实际上是被结构耍了。他 们的小说人为的痕迹很重。倒是契诃夫, 他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 随随便便,潇潇洒洒。他超出了结构,于 是结构更多样。” 小说的散文化 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加强小说的故事 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 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 因素。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 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意设计) ,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他主 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 的“本色”,写作“自自然然的”“散文化的小 说”(或“随笔风的小说”)。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 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 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主要是由“小说 的结构”来体现的。他常常是先写环境,再 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 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 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 写的。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 一方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 知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 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 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崇 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小说 的戏剧化。 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