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34999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三第三专题(学生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第三专题复习教学案(学生用)复习目标:1积累本专题的重要字词及文学常识。2了解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论证方法。3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指要。4积累课内外写作素材。课时安排:3 课时复习内容:一、基础知识疏理(一)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媲美( ) 蜕除( ) 攻讦( ) 咀嚼( ) ( ) 自戕( ) 威慑( ) 慰藉( ) 沉溺( ) 贬黜( ) 相形见绌( )脑髓( ) 自诩( ) 孱头( ) 吝啬( ) ( ) 弄巧成拙( )咄咄逼人( ) 残羹冷炙( ) ( )(二)解释下列成语明日黄花:抱残守缺:销声匿迹:孤芳自赏:一蹴而就: 事过境迁:昙花一现:琳琅满目: 根深蒂固: 望尘莫及:左右逢

2、源:残羹冷炙:冠冕堂皇: 礼尚往来: 大相径庭:邯郸学步: 骇人听闻: 斑驳陆离: 言过其实: 名副其实: 【考题回顾】1 (08 年江苏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识别博闻强识 模仿装模作样 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 提防提心吊胆 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 蠕动耳濡目染 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 讳言经天纬地 勘察堪称一绝2、(2008 年广东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D、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3、 (08 年江苏卷)下列各句中

3、,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4、 (08 年全国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 1.50 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 56 公斤

4、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D. 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5 (08 年全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B. 荞麦

5、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C. 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 、 “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D. 阅览室图书馆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6.(08 年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

6、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二、课内语段精读(一)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 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 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 宅子的旧主人,怕 给他的东西染 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

7、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 鸦片,那当然更是 废物。 “拿来主 义”者是全不这样的。1、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举例和比喻论证 C举例和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2、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3、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二)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

8、“ 送去主 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 单是学 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 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 进“象征主 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 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 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 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 发 了疯。中国也不是,虽

9、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 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4对文中“送去主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B指主张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的思想。C指送东西给外国人,以显示中国的地大物博。D指中国对外交流中的媚外政策。5、文中“一向”一词本是虚词, “向来”的意思。在这里,请给它锁定一个时间的范畴,指的是6、理解文中“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10、,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7、 “送去” “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的不同的后果?_ 【考题回顾】(一)纯朴的嗜血者(08 年江苏卷)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 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

11、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 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 ,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 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 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 这种超 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 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

12、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 统一起来了。他嫉 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 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 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 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 脑袋作赌 注, “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 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 书中的好。1、下

13、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

14、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 什么作用?4、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二)汉学是什么 纪宝成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 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 程。由于 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然而,天下同 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 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汉学不是我本人的研究专业,但是从人文学 术的角度看, 对话 精神应当是所有人文学科包括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所共同持守的内在品质,同 时这也是人文学术 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命意。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而不同文化所包含的诸多相似元素,早已为今天的对话提供了基础。正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