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327304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浅说新课改中语法教学的原则一新课改中语法的地位 从 2003 年开始的中小学语文课改中,我们在许多课堂上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往往采 用 “初步赏析品味语言拓展阅读自身体验” 这样的套路,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 的发言以鼓励表扬为主,至于对错与否点拨不多。这样的处理课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 言表达能力、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及想像能力,但是在加强了学生体验感悟的同时,却忽略 了对文本具体语言的理解,更是忽略了文本中所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教材中出现过的语法。在 80 年代全国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我们 可以找到每个单元后面有一章节的语法知

2、识点,从最基本的语素开始,一直讲到多重复句 的划分。每一个语法知识都讲得非常细致,通常需要教师讲授两个课时左右。到了 90 年代 各地开始推出的初中教材,便有了变化。例如浙江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听说”内 容,而在语法点上有了消减,没有了多重复句,复句知识点只是粗略介绍了一些复句关联 结构,每一知识点所占篇幅不足从前的三分之一。在 2003 年开始推广的全国版初中新教材, 其语法点则已不作为每一单元后的知识点出现,而是分散在课文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最典型的一点就是,曾经在 80 年代被明确区分过的“的、地、得” 三字,到了九十年代末后的学生作文里便不再区分,通篇为“

3、的” ,学生的理由就是老师说 “的地得”可以混用了。然而从语法意义上说, “的、地、得”三字牵涉到的是许多语法知 识点,包括句式结构,包括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性等。再比如说,学习古文时必然牵涉到 对字词的理解,对句意的明确。而这里就涉及到了词类活用和句式倒装。何为“定语后置” 、 何为“状语后置” 、何为“宾语前置” ,许多高中学生无法弄明白,简而言之,定状补的位 置他们相对来说不清楚。这便与这几年的中小学教学忽略语法有关,而什么样的词可以作 谓语,什么样的词可以做状语等等他们更是一头雾水。于是,面对题目,他们无从回答, 文言文中实词解释失分率就相当高。流行的网络文化和盛行的校园小说,便出现了许

4、多打 破语言规则胡乱创造而自诩为创新的新潮文学。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而影响到的则是这 些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 语法知识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创作进行交际所必需的一种能力。一个不懂得正确使用标点, 不懂得按通行的语法组合词句,不懂得使用恰当的词语以修饰文句的人,其语文素养是残 缺的。所以尽管呼吁人文性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出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拥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但我们还是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语法教学。 那么面对已在中小学的推广开来,而即将在高中阶段全面铺开的新课改,语法教育该如何 与之融合呢? 二、语法教学与新课改的融合原则 语文是一门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针对高

5、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实施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人文精 神是语文的一大方向。一度在教学中,由于对工具性的过度强调,导致人文的失落,新课 程重举人文大旗是应肯定其价值与意义的,但如果离开所运用的语言文字,缺乏相关的知 识技能,语文就会失去自己立脚之地。 “言为心声,语文与人文具有深刻的相关性,因其 深刻 ,绝不能离开人文来讲语文;因其相关而非相同,也绝不能以人文取代语文。 ” (王尚文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 语法教学与新课改目标融合的原则之一:并重原则 学习语文

6、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握内容。别的课目要的“说什么” ,而语文应是“怎么说” 。 从前的私塾教学,老塾师们未必知道任何语法知识,但要求学生诵读,在诵读至吟咏外,2还要逐步的训练对对子,其学习目标无疑是“怎么说” 。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时常看到一 些力求创新的新课法,比如上祝福 ,设置破案小组,学生们在热闹中追求了一下祥林嫂 的死因后,课就上完了。学生们图的不一定是真相,不一定是作者揭示的主题,反而是那 种热闹的情趣。也看到有人写的听课感,一位老师在上记念刘和珍君时仪态非常美, 美到一直微笑到课结束,一篇作者带着沉痛而愤激情绪写出来的文章,授课老师带给学生 的却是一种柔柔的微笑,这是不是一种对文本的

7、嘲讽呢?我们解读文本时,只有将自己沉 入到文本中,切实地去感受其中的悲喜,真诚地去构建对话的世界。而要切实感悟,又怎 么可以逃脱掉语法教学呢?著名语文教师马彪在他的经典课荷花淀中就成功地运用过 语法教学,来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当水生嫂知道水生要去参军,晚上就要离开时, 她这样说道:“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荷花淀原稿中孙犁在“我不拦你”后 面用的是“, ”号,在出版时改成了“。 ”号,马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里面小小的标点的变 更对人物情感表达的影响。使用逗号时,水生嫂话中潜在含义是“你不能走,你走了家里 就垮了” ,使用句号时,水生嫂话中潜在含义是“你走吧。为抗战我愿意承担起家里种

8、种艰 辛来。只是希望你也能记得我的苦。 ”对句中小小标点的分析,我们却看到了白洋淀居民的 同仇敌忾,看到了多情的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不需要我们再联系其他 的课外读物,也不必要通过看影视去感性认识,这里的小小标点足以让我们领会更多的文 化内涵。 所以说,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的语法教学其深处是相依相辅的,我们不能脱离语言文字 空谈人文,也不能堕入人文空求思想培养。 语法教学与新课改目标融合原则之二:有用原则 语法教学不可放弃,因为牵涉到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优美性,但不必过度讲求语法。比如 在上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从语法分析讲到篇章结构,讲到倒叙之优美性,讲到分节之 必要性,讲到每一段落

9、的要点概括法,种种分层法,甚至钻研得更深,这些都有些不必要。 目前手头做到了这么一题:“他学习的灵气儿表现在他能举一反三,很多知识只要点一下 就全透了。 ”题目要求的是成语使用是否恰当。这个“举一反三”在答案里规定是错误的。 那么它究竟错误在哪儿呢?说实在的,还真找不出理直气壮的原因来。每逢考试后,总有 学生在实词选择和成语使用上出错,而出错的无非就是因为每题中总有那么一个似是而非 的在混淆。有不少本来就是极少见甚至濒临淘汰的成语,也被我们的出题老师从旧纸堆中 发掘出来考学生,这里牵涉到的就是有用和无用的问题了。我们需要语法教学,但我们必 须遵循语法的适用性。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普通中学生,就要

10、考虑它的可行性。从前非常 重视复句的层次分析,现在已经淡化。这是一种很积极的淡化,毕竟我们没有必要去了解 这一句话中究竟有过几重因果,几重并列的。我们语文课以前很讲究段落结构,从分析方 法上看,也一样用到语法知识点,现在也开始淡化这逐段的分层了。当然并不是一律不讲 究就是好,仍然要讲个有用原则。例如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这段文字讲得是“荷塘上的月色” ,仔细读来会发 现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其实是全段的中心句,塘上的月色 包含着月光和月下花影。所以遇到这样有助于加深课文理解的语段分析时,还是可以借助 一下语法教学

11、的。 语法教学与新课改的融合原则三:适时原则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时光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朝来夕去的人海中,远方的人向你挥挥手”很 多人应该还都记得这首歌出现时在语法界引起的轰动。当时很多语法学家义愤填膺,批评 歌词 不知所云,主谓宾颠三倒四。然而如今看来,这首歌至少还是拥有一定的主谓宾,至 少可以读到一个寂寞的“我”和一个远方的美好的“你” 。新潮的网络作文其间不守语法,3词句乱用的现象可以说是举不胜举,而有许多用法甚至于成为流行。所以说,语言本身就 是一种变化的现象。我们应该积极地与时代相联系。 五十年代,如果说“打

12、扫卫生”这种 搭配是不合理,七十年代,说“打的”应该也是不恰当的,然而现在再说却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有一些用错语言的现象,但是当年许多成语的用法到了现在不是有了很 大变化了吗?比如说“爪牙” ,初在 勾践灭吴中出现时,是个褒义词,而到了如今, 它已经成了贬义词。在人们的不断使用中,词义在不断变化,感情色彩也在不断转变,其 修饰对象也与当年有了差异。所以我们的语法教学应该跟上新的脚步,而非固守原义。有 一个成语“美仑美奂”这个成语当年赞美建筑物美丽,这一点并不是很多人知道,但很多 人都望文生义,觉得这是表示“美得不得了” ,不论是舞蹈还是绘画还是雕塑,只要赞美美, 全部“美仑美奂”起

13、来。虽然很多人在报纸杂志上加以辩明,但依旧用得很多。象这一类, 其实我们只要以一种进步的眼光去看,我们大可以吸收群众所认可的这一“美仑美奂” 。有 一年高考卷考到了一个“想入非非” ,许多学生一看主语是“科学家” ,下意识地从感情色 彩上排除了这一答案。其实,从现代语言的变化而言, “想入非非”确实已经在感情色彩上 转变成了贬义性。而这句话中为什么可以用想入非非呢,个人认为倒不如是“贬词褒用” 讲得通。 总之,语法教学在新课改中一定要遵循“并重” 、 “有用” 、 “适时”三项原则,使之更好地 为课堂整体教学服务,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完整。当然语法的边缘性课题我们不必深 探,留给语言学家去研究够了;一些生僻的不常用的概念性问题我们也不必再炒冷饭,让 它们不再重现人间。一些有助于学生了解内涵的,不妨多说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运 用能力的,也不妨让学生多写几句。而为了呼应这种改革的趋势,也建议我们的高考题改 改固定模式,在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上,在实在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上,在深入学生 美学鉴赏能力上动动脑筋,让高考卷少些条条框框,少些八股文章,多些文学品味,多些 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