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326690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225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25页
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25页
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25页
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25页
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概述(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 陈建嘉陈建嘉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教授教授 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绪 言绪言 1. 学时安排 2. 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地位和课程目标 3. 学校体育学课程基本内容 4. 学校体育学的教学要求1. 学时安排:1-16周 4学时/周, 2次课/周共64学时, 共32次课2.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地位和课程 目标2.1 学科地位: 必修课 + 主干课 体育科学 + 教育科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体育科学的属性有二重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 学校体育学 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 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一门新兴 学科。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

2、工作的基本规律 ,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 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中的几门主干课程之一。 1961年,新中国第一部体育理论教材 ,当时称讲义。 后来经历多次变迁,分成了好几门课程, 学校体育学是其中一门,也是体育系 的主课。 自1983年以来,学校体育学教材与专 著,已经有好几个版本。2.2 课程目标: 2.2.1 掌握学校体育的理论原理与方法2.2.2 建立学校体育教育系统的概 念系 统 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学校体育教育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系统。它是学校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体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3、 横向结构 学校体育包括:学生体质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运动竞赛师 资场地器材行政管理纵向结构 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中技、职业教育)、大学。 多维?结构: 体育-教育-人生-社会学校体育-体育-人生-社会古代-近代-现代-未来中国-外国(亚洲远东地区西方、欧美)3. 学校体育学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篇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体育实施 第三篇 课外体育 第四篇 体育教师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 第六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 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第八章 体

4、育课程学习评价 第九章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十章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第十一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第十二章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第十三章 理想的体育教师 第十四章 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 学习4. 教学要求: 4.1 教的方面 4.2 学的方面 4.3 寄语我的学生第一篇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 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 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2.1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 程化 2.2 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 展 3.1 20世纪前期的

5、学校体育思想 3.2 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 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军国民主义思潮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 2. 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3 . 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 的影响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2.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 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1.1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1.2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3 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 身体发展的作用

6、 2.1 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 正确身体姿势 2.2 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2.3 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 展的基本要求 3.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 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3.2 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 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1.1 认识发展的特点 1.1.1 感知 1.1.2 注意 1.1.3 思维1.2 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1.2.1 情感 1.2.2 意志1.3 个性发展的特点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 发展的作用 2.1 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2 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

7、力 2.3 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2.4 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2.5 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 发 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3.1 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 中 3.2 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 体育锻炼的习惯 3.3 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 社会适应 1 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1.1 适应及社会适应 1.2 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2.1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 会交往能力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 折的能力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 及协作

8、精神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3.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培养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 3.1 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 生关系 3.2 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 锻炼空间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 3.4 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 协作意识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 1.2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1.3 课余体育训练 1.4 课余体育竞赛2.健康教育 (营养、卫生、保健)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3.1 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3.2 家庭中的体育第二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 结构

9、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标本质 1.1 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1.2 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1.3 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1.4 具有一定的曲折性2.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3.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3.1 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 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3.2 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 提供依据 3.3 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 据第三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 定 1 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1 学生的需要 1.2 社会的需要 1.3 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取向 2.1 “普遍性目标”取向 2.2 “行为目标”取向 2.3 “生成性目标”取向 2.4 “表现性目标”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第四节

10、 我国现行的 学校体育目标 1.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 2.1 总目标2.2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2.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 2.2.1.1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 总目标 2.2.1.2 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2.2.2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 目标2.2.2.1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 领域目标 2.2.2.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 程领域目标第五节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 基本途径1.1 体育与健康课 1.2 课外体育活动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的基本要求 2.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2 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2.3 处理

11、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2.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2.5 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2.6 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2.7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体育实 施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 能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 学1 课程的含义 1.1 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 1.2 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 所有经验” 1.3 课程即研究领域 1.4 课程即学科内容2 教学的概念3 课程与教学的异同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性质 与特点 1 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1.1 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1.2 普通学校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2 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 特点 2.1 反映“技艺性”

12、的特点-身体练习 2.2 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 发展 2.3 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 动负荷 2.4 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 应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功能 与价值 1 体育课程功能2 体育课程价值观剖析 2.1 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2.2 体育课程价值的导向作用第四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 础 1 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1.1 人体适应性规律 1.2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2 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2.1 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 2.2 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 用3 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 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4.1 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4.

13、2.教育改革对体育课程 的导向 4.2.1 从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 4.2.2 从精英教育到全员教育 4.2.3 健康第一理念的确定 4.2.4 教师角色的变化5 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编制 影响因素和过程1.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 因素 1.1 社会需求 1.2 体育学科 因素 1.3 学生自身 因素2 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 2.1 体育课程规划阶段 2.2 体育课程实施阶段2.3. 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2.3.1 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 2.3.2 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 2.3.3 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第二节 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 式 1 学科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

14、的目标 2 学科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内容 3 学科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评价第三节 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 式 1 学生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目标 2 学生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内容 3 学生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评价第四节 社会本位体育课程 模式 1 社会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目标 2 社会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内容 3 社会本位体育 课程模式的评价第五节 综合体育课程模式 1 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 2 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 3 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第六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 定1.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 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2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 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 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4 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 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 思路第六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1 课程实施的概念 2 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 3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