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322206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探究式课堂教学与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伪探究伪探究”摘要 物理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是“伪探究”吗?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以及防止“伪探 究”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保障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 学实践体会 关键词 探究式课堂教学 伪探究 主体作用 思维发展 探究式课堂教学今天被认为是课堂改革的一种方向,但它与实际的科学发现中的探究是由 本质区别的,由此有人认为,物理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其实是一种“伪探究” 。诚 然,物理课堂教学,它传授的是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它本身并不是一 种发现过程,但若通过课堂教学的假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把先辈们的创造发明和

2、 科学发现从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科学手段、实验技能等诸多方面有深刻的体验,强调知 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这可能是当今倡导的探究式教学的本意所在,这种探究虽然是一种 “伪” ,却能真正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 实践能力,因此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 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的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启 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3、是始终如一的。可见,现代学 习的主流理论也表明,在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把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应用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是现代学习方法的重要环节,这种“伪” 探究其实是获得真知识的主渠道。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以思维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 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物理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 础,以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物理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物理学科 的这种特点,它要求物理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

4、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主 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构建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切都离不开课堂上的探究过程, 尽管它是“伪”的模拟过程,但能真的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先辈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以 及深刻的思维过程。 综上所述,物理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式的教学虽然具有“伪”探究的假象,但它的积极意义 还是很显然的。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伪”探究转化为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对现 代科学方法有真的收获呢?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是 1、正确理解课堂上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本身充满着科学家的创造性的智慧,不是每个人 在探究中都能获得成功,但科学探究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揭密过程,历史上伽 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牛

5、顿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天地联系起来,法拉弟发现电磁感 应定律,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近代物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更是科学探究的辉 煌成就。通过物理课堂教学不是以学生能有发明创造为目的,而是让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式 学习,首先应让学生树立一种观点,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知识是科学家 们是怎样发现和创立的,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不是只记住一些结论。其次,培养 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动寻求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由此可见,课堂上不能搞形式的探究。不能认为让学生放 开,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探究,才是探究式教学。其实,中学生在现行

6、的教育制度 下,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学习任务,受教学内容、课时、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让中学生自由去探究。因此,形式的探究教学只能是做做表面文章,凑凑热闹而已,2达不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真正目的。下面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 1 质点的引入为 例,谈谈笔者的教学实践。 质点是在研究物体运动中提出的一种模型,对学生来讲,这个概念是不难建立的,在课堂 上可以直接让学生接受,过去的教学总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然后举一些实际事例,让学 生识别。这样的教学就知识学习而言,还是能比较好的掌握,但对学生来讲,为什么要引 入质点没有自己的思考,学过之后尽管也能理解质点,却不能受到思维过程的训练和提

7、高。 在新一届高一的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见识的各种运动中,如何来测量物 体运动的距离,学生容易答,只要用尺子测量就可以了,我进一步请同学们做一做,以课 本为例,测量课本从桌子一端移至另一端运动的距离是多少?学生实践后,有的说,就是桌 子长,有的说,应该减去书的长度,还有的说,要加上书的长度。通过同学们的议论,各自说 了理由后,我指出大家在测量中所以有不同的答案,实际上是因为书本身有大小所致,但在实 际问题中,有时候可以不必计较它的大小,如汽车从东山至南京中,汽车通过的距离在测量中 就不象书通过桌子那样有明显的不同了。这个时候,我让同学们说说看,在测量物体的运动 距离的时候,我们应

8、先做什么样的思考,使同学们体会到,如果在描述物体运动中,把物体 视为一个点来看时,就能把一个物体的运动大大减化了。上述教学中,并没有什么探究过 程,但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出引入质点的用意,而不需要去死记住质点的定义,更 没有必要搞形式的探究,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观察物体的运动后,再来学习质点的概念。2、确实保障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在备课中力求怎样 能掌握知识的本身,以知识的拥有者权威的向学生展现出来,或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来 表达知识,但对不同的学生,经历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与教师的学习体验相一致, 有的可能完全不同,学生觉得很困难,老师可能认为非常简

9、单,造成师生之间不同的知识 背景而对学生掌握知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让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化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对学习者来说,能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能有效消化在知识学习中产 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首先 让学生计算下列三个问题(1)对 1kg 的物体从距地面 20m 的高度下落 5m、10m、15m、20m 四个位置的机械能。 (2)对 1kg 的物体以 20m/s 的初速度竖直上升中速度减为 15m/s、10m/s、5m/s、0 四个位置的机械能。 (3)用 15N 的拉力将 1kg 的物体由静止开始 竖直上升 5m、10m、1

10、5m、20m 四个位置的机械能。接着让学生讨论上述计算中自己的体会, 并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课本中的做一做):用细线悬挂的小球,体验小球在摆动中在两 端的位置,并在摆动中改变摆球圆心的位置,观察球在两端的位置变化。通过学生自己的 思考和议论,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计算(1) 、 (2)以及实验反映物体在运动中可能存在 一种规律性:物体在运动中机械能保持不变;计算(3)却没有这样的规律,于是进一步问 什么情况下机械能不变,什么情况下机械能会变?启发同学们从动能定理中来讨论,经过 学生自己的探究,较好的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含义、规律特点、产生条件等有了属于 自己的认识,而不是传统教学那样,由老师事

11、必躬亲,逐点逐项分类阐述,而让学生生吞 下来而难于消化。 3、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发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和 思维的空间,但面对高中教学最现实的是要受高考的终端显示,过多的学生探究活动,能 否适应高考的选拔,作为老师总有一种放不下的情结,特别是在当前的招生制度下,总想 把不断厚积的高考各种题类让学生牢牢掌握。面对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教学不能不去考虑。 笔者以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正确把握教学尺度两者是可以和谐的统一,甚至是 可以相互促进的。 首先,探究式课堂教学不是一种形式,不是一种伪探究,对一节课没有必要非得设计出探3究的几个环节,刻意去追求程序上、形式上的

12、探究。无论是否高考,掌握知识是课堂教学 的主线,高考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式教学与高考 是一致的要求,如果表面上课堂是形式的探究,学生仍然是机械的获得知识,也是无法应 对高考挑战的其次,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多思多 问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让学生的灵感在学习中得到体验。因此,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可能没有探究的过程,学生也可能并没有在交流,但寂静的课堂却能让 学生的头脑得到最激烈的“动荡” 。所以课堂教学中不需要每节课都去探究,而是让探究的 思想体现在每节课中。例如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 有没有加速度?学生答一

13、定有并举例说明。接着我再问,如何求出这个加速度?学生提出 方案:有测量力和质量、有寻求在时间变化中求出它的速度变化,还有几种方案,我肯定 各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由加速度的定义来推出因速度方向的变 化而引起速度的变化。在解决问题前,做了这样的提示,若已知合力 F 和其中一个分力 F1 的大小和方向(F、F1 不在同直线上) ,如何求出另一个分力 F2?将图 1 转化为图 2 ,容易 看出,F2 可以用 F1 和 F 未端的连线表示 出来。在这基础上,画出图 3,让学生求出这一 过程速度的变化 v,并通过图 4 得到在 v1= v2= v, v1 到 v2 这一过程中经历的时

14、间为 t,转过的圆心角为 条件下,表达出 v=2vsin(/2)。于是 写出 a=v/t,提问这个加速度是什么意思,让 学生明白,a=v/t 是质点在时间内的平均加速 度,它与时间有关,而我们在认识圆周运动过 程中更需要知道某一时刻的加速度。这样激起了学生再探求的欲望,我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求4在 t 趋向 0 时的值,由于数学知识的限制, 不能直接求出,但可以通过图 5 所示,利用速度三 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相似得到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通过对向心加速度推导细节的探究,让学生对 这个概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概念的产生背景,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有 效的活动,学生的能力被真正提高了。这比用大量的做题来理解向心加速度更有积极的意义, 这样的探究活动不正是高考的要求的吗!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不搞伪探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应对高考,笔者 以为,这需要教师实事求是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能力为基本着眼点, ,保障学生的 学习在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激发出自己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好奇心、 表现欲、求知要求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不能为了探究形式,追求好课评比要素,做那些面 面俱到、形式的表演,确保中学课堂教学能发生质的变化,这有待于教师的全身心的投入, 终身孜孜不倦的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