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2321772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疑与学问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 辨伪, 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 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 等。 作者故事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 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 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 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 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 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 ,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有

2、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 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 己的学识水平。 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 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 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虚妄()2,步骤() 3懒惰()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 则须疑。 3

3、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 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 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 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 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 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 ,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 ,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 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二、作者及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 。 1顾颉刚(18931980

4、),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 ,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 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 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 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 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 。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2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 ,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领学于周敦颐,并 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 反

5、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30余年。程颐的著作有易传 、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3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 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梁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 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沈西失地。曾任祟文院校书等职。 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正蒙、 经学理窟、易说等中。4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 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 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 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 力地批判理学家“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 识事物规律

6、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 等。 5朱衰(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 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爱源价属 江西)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 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很深的 研究。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1)事实论据: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听说“腐草为萤” 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7、张载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三.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 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 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之 。”(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 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嘉)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 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一言以敝之,学问就是辨

8、别之术。”(赫塞) .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 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 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 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 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 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说也a常 常抱怀疑的态度,b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c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说d: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 新的发明,

9、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 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 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是从句中摘下来的,对它还原, 它的正确位置是 AaBbCcDd 2句中四个“常常,二”概括了什么精神? 3句中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作用? 4句中的冒号起什么作用?冒号前后分句是什么关系? 5如果把这3句分成两个小层次,该如何分法?为什么? 6概括这3句话所论述的论点。 .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 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六个段,分两个部分:

10、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是一句 引用:“学者先要会疑。棗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棗张载”这两段全 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 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 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第二部分(3?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 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段,第二层是第6段。这 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也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 ,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

11、用古代学者的 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 ”,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 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 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 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 强。第3段 教师: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 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 文章一共是四句话:“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 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 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 何凶险,那便是别人

12、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 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 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 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 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 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 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A. B. (并列) (并列) C. D. (因果) (因果)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 和根据,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 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 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譬如国难危急的 时候),所以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 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

13、 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 不一定可靠)。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 证还是比喻论证?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 “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 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 章上下紧紧相联。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 ,进了一层。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

14、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 ,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 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 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 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 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 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 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 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

15、是举例说明 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 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 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 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 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 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 说的就是这个内容。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 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 何相异? 讲解:一、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 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 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 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四段,又写第五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 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 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讲解:本段用了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