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261895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春季 本科 第三章 血液(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1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一) 血浆血浆含水约9192,含溶质约89。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气体 及有机物等。1. 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3血浆蛋白正常值总量: 约 65-85g/L白蛋白(A):约4048g/L球蛋白(G):约1530g/L纤维蛋白原:约24g/LA/G比值:

2、1.52.542.无机盐(见表3-1)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 4.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5(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6血细胞比容: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例: 严重腹泻

3、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7二、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7-8%8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全血比重为1.0501.060。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二)血液的粘度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2.4。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粘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9(三)血浆渗透压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分类: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

4、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压力 大(300mOsm/L或770KPa) 小(1.3mOsm/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10几点说明: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11(四)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pH7.35=酸

5、中毒pH7.45=碱中毒pH6.9或7.8,将危及生命。12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13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14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6月龄降至最低,1

6、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膜的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15影响因素: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变形能 力愈大,故双凹圆碟形RBC的变形能力远 大于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球形RBC。RBC的粘度愈大,变形能力愈小,Hb 变性或浓度过高时,可使RBC的粘度增加 。RBC膜的弹性降低或粘度升高,也可 使RBC变形能力降低。16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红细胞膜异常 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膜支架蛋白异常,通 透性增加,引起被动性钠盐流入细胞,凹盘形细 胞增厚,表面积减少接近球形,使变形性减退。变形性和柔韧性减退的红细胞大量阻留在脾 索内

7、,并处于氧、糖和pH均较低的环境,易于 溶解破坏。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脾大和黄疸。17(3)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血沉:RBC在静置血沉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的距离表示其沉降速率。 数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18红细胞叠连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增高,可加速红细胞叠连

8、和沉降。白蛋白、卵磷脂增多,血沉减慢。19(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20正常值:0.45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临床意义: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脆性也增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21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Hb有2条肽链和2条肽 链。每条肽链上 有一个亚铁血 红素。每个亚铁血 红素能结合一 个O2分子。22(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9、;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铁:Hb合成必须原料。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23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24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34个月内导致贫血)25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B12=复 合物:.防B1

10、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 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与 DNA合成。 临 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 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26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爆式促进活性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骨 髓缺氧、RBC或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T3、生长素27PO2 RBC Hb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主)肝细胞(次

11、 )雄激素T3 生长素28三、白细胞 (一)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无色、有核、球形)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分类 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变异 新生儿最高12-20109/L;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妊娠(12-17)、分娩(34)WBC数。29(二)白细胞的功能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分泌白细胞渗出:白细胞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 管壁的过程。趋化性: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游走)的特性。30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多形核白细胞循环池+边缘池

12、主要的吞噬细胞,含有溶酶体酶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 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的增多,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吞噬、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312.单核细胞(monocyte)巨噬细胞(macrophage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吞噬能力5倍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溶酶体含有酯酶,可消化细菌的脂膜; 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合成细胞因子,参与细胞活动的调控;对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可有效的加工处理并提呈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 单核细胞在组织中发育成树突状细胞已知最强的抗原提呈细

13、胞,参与机体特异免疫应答的始动。 32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1)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产生PGE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合成与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及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患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3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胞内的碱性染色颗粒中含有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酸粒细胞参与过 敏反应345.淋巴细胞(lymphocyte)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

14、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NK(natural killer)细胞 参与机体天然免疫35(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干 细 胞 白系祖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成熟白细胞骨 髓IL-1、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释放) -集落刺激因子(CFS)乳铁蛋白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36四、血小板无核,双面微凸圆盘状(一)数量和功能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37血小板生理功能

15、: 激活的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凝血; 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38(二)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粘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GPIb)内皮下组织(胶原纤维)血浆成分(von Willebrand因子)影响粘附因素:Ca2+促进;蛋白激酶C抑制粘附过程: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 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5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松软血栓2.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释放血小板因子等促 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加固血栓。393.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聚集过程:NO.1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NO.2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聚集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GPIIb/IIIa)纤维蛋白原Ca2+聚集机制:致聚剂血小板膜受体血小板内的第二信使 (cAMP,IP3、Ca2+、cGMP)浓度改变血小板聚集。40影响聚集因素: 致聚(诱导)剂: .ADP与凝血酶 ADP与剂量 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