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讲座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2260242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阅读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文化经典阅读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文化经典阅读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文化经典阅读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文化经典阅读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阅读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阅读讲座(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enhuajingdianyuedu2011年“文化经典阅读” 可能的命题思路、命题 呈现及对策(一)命题思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0年高考 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样题)庄子在宥中有一则寓言:云将在东方遇到鸿蒙,见他正拍着腿跳跃游 行。云将肃然恭立,问道:“先生是谁?为何来 到这里?”鸿蒙跳跃不止,回答一声:“遨游! ”云将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鸿蒙仰面看 他一眼,发出一声:“吁!”云将问:“天气不 和,地气郁结,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不调,四 时失序。如今我想要融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 ,应该怎么做?”鸿蒙拍着腿跳跃着,转过头说 一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三年后,云将又在

2、宋国的原野上遇见鸿蒙, 心中大喜,快步上前叩头行礼,希望鸿蒙给他指 点。鸿蒙说:“随意漂游,不知道有何追求;任 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 我又知道什么!”联系逍遥游分析这则寓言表明了庄子治 理社会和对待人生怎样的观念。【答案要点】 庄子借鸿蒙回避如何“融 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 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 的绝对自由。比较: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 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2010年浙江卷)“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 朋党论)

3、【分析】 所选材料指向交友,关涉义利 的价值观念,具有很好的教化意义。设题要求 背诵、理解和分析,强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获得人生的感悟与精神的生长。4分的设题,止 于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 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 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 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 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2008年福建卷)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 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3分)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 处世态度。(4分) 答案:(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 ;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 这样吧! (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 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 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 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 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 不屈。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 答问题。(6分) (2010福建卷)

5、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 述而)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 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要想事业有成,做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 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 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 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 的优点。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 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

6、 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 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 答案: 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 还要乐于在现实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 会的人。结论:相通点:都强调考生对经典文句所表达的精 神、思想的理解、认识与分析。不同点:作为体现独立思考的湖南卷,文化 经典研读题的设题方式,会从命题立意、选材、 试题设置等方面区别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 所以恐怕不会像浙江那样要求背诵,也不会像福 建07、08年卷那样要求翻译。对试题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当然是评价、探究和表达应用的基础,但 应该不会止于理解和分析,可能会涉及要求考生 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抓住内容重点

7、,领会文化 精神,评价作者的观点,探讨文化资源的当代意 义等方面。这种命题方向也和分值相关联。再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文化论著研读 (1 )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交流阅读体会,对其 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应指导学生领会 精神,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纠缠枝节问题 ,深究微言大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5文化论著选读与 专题研讨 (1)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 解和观点的把握,也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 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评价。”(二)试题可能的呈现方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8、宋牼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 战,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 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 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 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 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 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 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 ,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 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 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 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 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 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

9、生(如果) 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 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 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 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 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 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 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 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译自孟子告子下 ,略有改动)【注】 宋牼,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 属墨家。牼音kng。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 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1)本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答:(1)仁政思想。(或孟子认为君王治国要怀 仁义而去私利,

10、才能王天下。)(3分,因未能穿透文 本和不了解孟子而答成“仁义”思想仅给1分。)(2)请分别从人际交往和商业经营两个角度,联 系实际,阐发本段文字内容的当代意义。(6分)答:(2)提示: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朋友、同事 ,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关爱和温情,最终的 结果必定是利尽而情终。这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少些功 利色彩,多些真诚关爱,这样才能营造温情的生活氛围 ,获得温暖的人生感受,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3分 )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 者可以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在经营中应讲究商业道德 和社会公德,营利应以有利于社会与他人为前提,商 业经营也应该讲究“仁义”,像李

11、嘉诚,连他的商业 对手都非常信任他,他以其人格魅力获得了事业成功 ,而像三鹿集团,不顾人民健康来牟取利益,最终一 夜垮塌。这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商业经营者应 有人文情怀,应讲究“仁义”。(3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 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 内心正直。“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 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 其事而后其食”等。“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 。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 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

12、虔敬之意收敛己心 。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 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 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 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 涵。(4分) 【参考答案】 (1) “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 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 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主敬”是处事 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 答出两点给3分)(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 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参考答案

13、】 “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主敬”而使人正直, 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 项事业的发展。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 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 、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 和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举例 恰当2分,分析恰当3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1年高考湖南 卷考试说明语文样题)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大学 说:“所谓成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善和 外在善的统

14、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 慎独的。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功夫。它 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 主 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 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演讲里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 “慎独”依然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 作一种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的例子。 “慎独”是一种内外俱善的修养,注重在独处

15、无人 注意时,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道德规范。 举例: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 金。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的实例,谈谈 “慎独”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 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独这种修养 的高度重视。当代人们如果能够慎独,严于律己, 就能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 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三)应对方略1.宜按其命题思路命制好的模拟题来进行有 针对性的训练。方向一错,徒劳无功。2.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答题思路和语 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答题时要注意满足 试题要求。3.固本培元,提升素养。复习“中国文化经 典研读”,着重掌握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的 主要思想。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仁 仁是个人修身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三层内涵: 1.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对别人怀有爱心。 2.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规范言行,使言行 举止合乎礼。 3.政事活动时,仪容态度庄重;做事认真谨慎; 对人讲究信用;能推己及人,成人之美,不成人 之恶。 名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礼 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 个人行为规范; 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名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