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256307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_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z(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 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 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 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 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 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 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 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 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折性。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苏联农业经济苏联农业经济的落后状况的落后状况1953年1913

2、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1913年 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 人口总数比1913年增长20%(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 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 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 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 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 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 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 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农业情况非常严重

3、。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1913年全俄为年全俄为 540.2540.2公斤,公斤,19401940年才达年才达429.7429.7公斤,公斤,19551955年也才为年也才为524524公斤;肉类公斤;肉类 统计统计19131913年为年为31.431.4公斤,公斤,19401940年为年为24.224.2公斤,公斤,19551955年为年为31.831.8公斤公斤 。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1.背景背景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 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2.2.内容:内容:农业

4、(重点)工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1.背景:背景: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3、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 能从根本上突 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 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000多万公顷,由于开垦 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 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

5、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 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 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 了”。 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赫鲁晓夫 (18941971)墓碑上半白半墓碑上半白半 黑的对比黑的对比, ,“ “其中包其中包 含着永恒的矛盾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光明的进步的因素 同反动因素之间的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斗争。在彼此在彼此 斗争中相互咬合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涅伊兹维斯特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

6、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1.内容内容3.3.成效与问题:成效与问题:取得一些成果(军事实力)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 时期2.2.重点:重点: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 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 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 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

7、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 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 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 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 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 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 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 映了苏美差

8、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70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 20% 20%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军备上赶上美国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71- 19751976- 19801981- 1985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6.4 4.2 3.36.4 4.2 3.3 5.7 3.8 3.25.7 3.8 3.2 7.4 4.4 3.7 7.4 4.4

9、 3.7 2.5 1.7 1.1 2.5 1.7 1.1 4.5 3.3 3.14.5 3.3 3.1 5.7 3.7 3.25.7 3.7 3.2【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 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

10、其形象 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 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 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 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851991.12.251991.12.25)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 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

11、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 85%。此时苏联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都出现了问题。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 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 2 )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 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 2、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内容问问 题题经经 济济政治政治 重点: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行政命令(代替行政命令(实质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承认市

12、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作用)1.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的配套措施的配套措施 2.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改革的作为改革的重点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局势失控,苏联解体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1976 1980198119851986 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 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0-3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 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 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

13、元化和 意识形态多元化。4.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5、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 水平持续下降。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成果(后果)问题问题赫鲁晓夫赫鲁晓夫 农业农业一度促进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对原有经济体 制的修补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勃列日涅 夫夫重工业重工业 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戈尔巴乔 夫夫经济领域经济领域转转 向向 政治领域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苏联剧变并最 终解体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

14、主义、社会主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义、苏共领导苏联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 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 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 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 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 行过改革。 请回答: (1)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 过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 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参 考 答 案: (l)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 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开始改革:

15、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邓小平理论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 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 经济上小修小补,政治上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 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 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 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易错知识点1斯大林模式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二战后,由于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越来越阻碍生产力 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 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 ,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 义制度。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 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高考大揭秘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