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255232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卷子装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韩愈)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 未触。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 磊落载其腹。行年五十馀,出守数已六。京邑有 旧庐,不容久食宿。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 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屡为丞相言,虽恳不 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今子从之游, 学问得所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勉为新 诗章,月寄三四幅。 卷子 卷子是纸质文献的第一种形式,这种形式 主要是从竹木简转换过来的。只是把竹简 换成了纸,而且帛书基本也是这样子的。 只是有的帛书的折叠方式不同。 在我国从六朝到唐代,纸质书籍的装帧形 式

2、都是卷子。五代之后卷子这种装帧形式 依旧存在比如说佛经。 在敦煌出的经书中大多是卷子。 卷子的高度一般为一尺,长度则往往根据 需要而定。唐代流传的十七帖是王羲 之的作品。就是一封信,唐张彦远法书 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 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 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 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在我国的西北出土的大量的敦煌卷子,有 的长达两三丈的。 卷子是一张一张的纸粘起来的,每张纸长 约四十到五十厘米,高约二十五到二十九 厘米。竖格叫“边准”,宋人叫“解行”,上下 有横栏,这种竖格是专人用

3、特制的笔画出 来的,一般只有上下栏,无左右栏,是简 策遗意。 经史子集,红绿碧白 卷子不方便携带,就放在了袋子里,这叫 做帙,一般是十卷为一帙。卷帙浩繁。这 也是源于竹简。信口雌黄 晋阳秋王衍,字夷甫,于意有不安者 ,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当时的纸要染潢,就是用黄檗汁,目的是 防虫,“吟咏向枯简,匍匐守黄卷”。后来要 改也用雌黄来修改。 黄卷、黄籍纸质文献何时取代了竹简 大约在东晋末年,初学记引桓玄伪 事:“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 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桓温 西晋付咸的纸赋,“既作契以代绳今,又 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揽之 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洛阳纸

4、贵:洛阳纸贵 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 ,洛阳为之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 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 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 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 这篇千古名赋。 令逵自选公羊 严、 颜诸生高才者二十 人,教以左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后汉书贾逵传 贾逵(30101 ),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 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 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 例二十一篇。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发明了纸。 后汉书蔡伦传

5、:“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纸:絮也,一曰苫也,苫,盖也。梵夹装 这种装帧形式源于印度的佛经,也就是贝 叶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没有贝叶,但 是中国有纸,于是一开始的佛教徒都使用 这种方式来装订书籍,前一段时间我们看 到的藏传佛教他在读的时候就是使用的这 种书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隋代杜宝大业杂记:“新翻经 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叶形似枇杷,叶 面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 缀其一边,牒 牒然, 今呼为梵。”元代胡三省给资治通鉴 作注,于唐懿宗“自唱经,手持梵夹”句下,注 曰“梵夹者,贝叶经也以板夹之, 谓之梵夹”。 表明梵夹装,系专指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 叶经的装帧其方法

6、是将刻写好经文的贝多 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 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竹片或木板于 夹板中段, 隔开一定距离, 连同经叶垂直穿 两个小圆洞。再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两个 洞,直至穿过另一边的夹板,将绳索勒紧 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纸张制作的书籍,无法采用梵夹装;且梵经译汉 ,亦无所谓梵称。故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书籍 没有梵夹装。但梵经译汉之后,特别是译成中国 的少数民族语文之后,例如藏文、蒙文藏经,其 用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叶,也有仿效贝叶经的。 这种经集数叶成一摞之后,也有上、下用木板相 夹,而后用绳索、布带相捆的。虽非贝叶经的梵 夹装,但显然是对梵夹装的模仿,故亦可

7、称为梵 夹装。旋风装 旋风装又名龙鳞装。从不同的角度来命名 的。总起来看看是象风刮过的波浪,从风 的角度命名为旋风装,从纹的角度来看是 龙鳞装。经折装 经折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经折装就是 吧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依旧是连接起来的 长幅,但不再是卷起来了。后来很多的书 法作品依旧采用了这种装饰,后来的很多 大额佛经依旧采用了这种装帧的方式。 中国书籍法帖装裱形式之一。斯坦因敦 煌取书记载:“又有一册佛经,印刷简陋 ,然颇足见自旧型转移以至新式书籍之迹 。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形 式之第一部也。折叠本书籍,长幅接 连不断,加以折叠,最后将其它一端悉行 粘稳。于是展开之后,甚似近世书籍。”可

8、 见经折装五代已经出现。特点在单面书写 ,收展便利。 蝴蝶装 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以 后,特别是进入宋代雕印书籍盛行以后,由于书 籍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起书籍装帧方法和形 式也相应发生变化。雕版印书不同于用手写书或 抄书。写书或抄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纸接 一纸地写下去。而后连接起来,或卷起成为卷轴 装,或折叠成为经折装。雕印书籍要受版面制约 ,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数,且通常都有 边栏界行。这样印出的书叶,都是以版为单位的单 叶。这种书叶若是仍然沿用卷轴装或经折装,就 必须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设法去掉或掩盖每 叶的左右边栏,劳师费时,极为不便。 适应雕版印书的

9、特点,创造了蝴蝶装。具体办法 ,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 地折叠。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 方为准,戳齐,逐叶用浆糊粘连。再选用一张比 书叶略宽略厚略硬的纸对折,粘于版口集中的一 边,以为书脊。再将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 一部蝴蝶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这种装帧的书 籍,打开来,版口(也称为版心)居中,书叶朝左、右 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由于版心藏 于书脊,上、下、左三边都是栏外余幅,有利于 保护栏内文字。 这种书籍的装帧方式流行的时代是宋元时 期。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变来的,元吾衍闲居 录:“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 折。久而折断,复为薄帙。”

10、这里“薄帙”就 是蝴蝶装的一本一本的书籍,其重大进步 就是变成了单页装成册的形态,这种形态 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册页基本上一致了。 雕印书籍要受版面制约,即每版只能雕印 一定的行款字数,且通常都有边栏界行。 这样印出的书叶,都是以版为单位的单叶。 这种书叶若是仍然沿用卷轴装或经折装, 就必须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设法去掉 或掩盖每叶的左右边栏,劳师费时,极为不 便。于是适应雕版印书的特点,创造了蝴 蝶装。 具体办法,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 字地折叠。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 准,戳齐,逐叶用浆糊粘连。再选用一张比书叶略宽略厚 略硬的纸对折,粘于版口集中的一边,

11、以为书脊。再将上 、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部蝴蝶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这种装帧的书籍,打开来,版口(也称为版心)居中,书叶朝 左、右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由于版心藏 于书脊,上、下、左三边都是栏外余幅,有利于保护栏内 文字。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 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表明宋元 时期,蝴蝶装是普遍流行的装帧形式。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 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 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 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 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 翼翻飞、

12、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五代雕版印 刷的监本经书,上呈时是一百三十策(册)。既然 称策,必为书之方册,因卷轴装称”卷”,不称册 ,加之唐时唐人写经已有个别为蝶装,故五代之 经书当为蝴蝶装。 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 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 虫鼠不能损。”表明宋元时期,蝴蝶装是普 遍流行的装帧形式。 因蝴蝶装所有的书叶都是单叶,打开来, 总是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且 两个单叶极易相连,翻阅时常是一翻两个单 叶,见到的下一叶仍是无字的背面,极为 不便,故逐渐为包背装所代替。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 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 折装演

13、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 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 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 ,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 的装订制度。 包背装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 宋后期。包背装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 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 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 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 磨损书口,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 。包背装图书的装订及使用较蝴蝶装方便,但装 订的手续仍较复杂,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种装订形 式-线装所取代。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 虽美,而缀页如线,若

14、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 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因此,到了元代 ,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 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 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 ,戳齐折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 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 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 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 籍相似。 线装 线装书的折页方法和包背装相同,主要不同处在 封面和订书方法上。线装书的封面不是用一整张 纸包上,而是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不包书脊。 线装书的订书方法,是将书的外口

15、戳齐,书脊剪 切齐后,在书脊处边上打眼订线。自明清时期一 直到现在,线装书都是采取四眼穿线装订的方法 。有的采用包角的方法,使线装书既显得庄重大 方,又很坚固,不易开散。有些线装书还加上书 套,将线装书装在书大部分,既保护了线装书, 又啬了装帧美。 书籍装订的一种技术。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 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 。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 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线装书一般 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 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线装, 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 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

16、书笺 ,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 毛装 在现存的古籍中,毛装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装帧 形式。 毛装形式的特点,在折叶方法上与包背装、线装 没有任何区别。即仍然以版心为轴线,合叶折叠 。集数叶为一摞,戳齐书口,然后在书脊内侧打 两眼或四眼,用纸捻穿订,砸平。天头地脚及书 脊的毛茬自任,不用剪齐。有的加一简单封皮, 有的不加封皮。这种毛茬参差而又纸捻粗装的装 帧形式就叫作毛装。 现知毛装书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种 是官刻书,特别是清代内府武英殿的刻书 ,通常都要赠送给内府各宫、各王府、功 臣、封疆大吏。这种书送去之后,不知人 家怎么装潢,配什么质地的封面,所以就 毛装发送。辽宁省图书馆珍藏原沈阳故宫 所得馈送之殿版书,其中不少还是当初清 朝内府武英殿的毛装。 宁波范氏天一阁在四库全书编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