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52237552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者的教育和 在职训练记者在职培训的必要性w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正在 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在多媒体传 播日益发展的现在,记者的概念已经不 是一般的记者概念了,也不是传统意义 上的记者概念了。概念发生了变化,在 原来记者概念的内部和周围又衍生出了 一些新的概念,记者,要会写稿,要会 采访,要会提问,要会策划,要会规划 ,要会把关,要会运筹,要会电脑,要 会网络,要会英语等。这些都需要记者 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去把握。w 如果长时间的一股脑的埋头干活,看 起来似乎对记者这个行业比较了解, 熟悉,实际上,记者们已经没有创造 性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性和对现实 的洞察力都大大降低了,缺乏对显

2、示 的观察和宏观政策的把握。在这种状 态下,即使能完成采访任务,做不出 精品来。因此,记者的在职培训是必 要的。职业培训应分为两个部分,一 是职业精神的培训,二是职业技能的 培训。w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对从业人员职 业精神的培训的意义要大于职业技能的 培训。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灵魂,是对 事业追求的源泉所在,要通过各种形式 的培训,让从业者将职业理想、职业信 念、职业道德等牢固树立起来,要培养 从业者对新闻事业虔诚的“宗教心理”, 也就是一种虔诚的职业精神,没有这种 精神的动力,就是发给再多的钱也很难 保持他们对事业持久的热情。 w w 记者在职培训是由记者行业的特殊 性决定的。 w 记者行

3、业的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对 从业人员各方面素质要求高。 w 当今社会的环境决定 我国新闻普遍 落后于欧洲北美,我国的新闻业体 系不够健全,记者素质参差不齐, 人民大众对新闻的要求日益提高。w 记者自身的要求 记者队伍日渐庞大从 业压力加大。许多记者是半路出家, 对次行业还不是很了解,记者在从业 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新的不足和缺陷 需要再学习和在深造。在职训练可以 给记者及时充电走出事业的“瓶颈”,跟 上时代的步伐。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 的现状一.记者的教育w 通过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在各国的记者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中 ,记者的教育可分为两部分. w 大学教育:系统学习,知识水平高 w

4、社会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w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 的新闻教育机构,享有“记者摇篮”的 美誉。该专业的宗旨是:为报社、通讯社等新闻媒介培养记者、编辑、管理 人才以及新闻教学和研究人才。 w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教育方式,与著名新闻机构有广泛 的联系。毕业后一般去新华社,报社,杂志社等从记者和编辑工作。w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媒 体机构、出版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及 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广告公司、教 育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从事编 导、记者、主持、制作、广告与文化 经济活动策划、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制 作等工作。 w 大部分人把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

5、当作成 为一名记者的途径。w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 临,记者的教育正在逐渐向以学校教 育为主体的方向转变,欧美和日本等 世界各国甚至还规定了录用记者的最 低学历标准为:大学学历。 w 我国在这方面似乎也在与国际接轨, 记者的录用标准一年高过一年。w有新闻教育专家认为,从世界 范围看,各国对新闻传播教育 的观念与做法各不相同,大致 可分三种类型学校教育w 第一种是美国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重视 实际业务技能的传授,同时以社会科学为依 托,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美国新 闻传播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重视采、 写、编、评类基础业务,另一方面开设了新 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方面的课程,同时大

6、量开 设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等人文社 会科学类基础课程。“美国的新闻人才培养 ,至少在大学教育这个阶段是比较全面和规 范的。”w 第二种类型是欧洲模式,以英国为 代表,侧重在职训练,设立新闻专 业的大学数量不多,而由国家和新 闻界主导的在职教育训练却很充实 。w 第三种类型是日本模式,大学中很 少设新闻专业,新闻媒介从其他专 业毕业生中招聘人才,通过内部培 训完成新闻人才的培养。w这些模式各有特点,总体上 说,我国的新闻教育情况与 美国模式更加接近。美国的现状w一.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w二.记者教育的小众化 w三.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w 哥伦比亚大学的变化 w 最值得称道的变

7、化之一正在世界媒体之都,纽 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该校正准备扩大研究生院 的教育模式以紧跟媒体工业的需要,哥伦比亚大学 校长李博林格介绍。 w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他说,“通过媒体理解政治和社会问题是我们的 主要方式。” w 从2005年开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学院 将在正常一年的研究生课程里增加可选择的第二学 年。在学年中,学院计划提供实践案例研究、以理 论为基础来接近新闻业。学生们将解剖分析由他们 自己和其他记者写的新闻,以图理解在展开故事结 构时的取舍技巧,新闻学院的院长助理阿兰摩根 说。w 像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课程为记者提供了一个调整的 机会,摩根说,“对报

8、社来说,很难雇佣到一个在某 一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来从事新闻行业。那么把 员工送到我们这里就读第二学年的课程就是一种很好 的投资。” w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负责人尼古拉斯莱曼认为 整个课程将更多地专注于向学生提供对报道领域的基 础理论的理解。 w “第一学年他们将以一个普通记者的身份来熟悉 所要报道的专业领域,”莱曼说。第二学年,当学生 们获得了更多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以后,学校将向学 生提供那些他们刚刚踏入新闻行业时没有能力应用的 具有相关专业深度的内容,比如经济方面的、科技方 面的专业内容。“我们认为记者应当被训练地能够从 理论上理解他们所报道的事物,包括复杂的和技术性 非常强的题目。

9、”w 斯坦福大学决定改变新闻专业研究生 专业的课程。“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小 的新闻学课程(专业),”威廉伍 教授原来是圣路易斯邮报编辑。 因此,学校已经窄化其专业方向,选 择培养那些报道公共政策问题的记者 ,他们向学生提供写有关公共政策影 响的硬新闻和写深度报道的技巧。课 程囊括了一系列相关专业的报道和写 作课程,以及对媒体在报道公共事件 中的角色的理解的研究会和课程。 w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生花很少的时间在教室 里,而更多的时间“在路上”。精写课程提 供以全国或全球范围报道各大小城市当地新 闻的机会。 w 他们将为期一年的课程分为4部分,学生们在 艾凡斯顿校区时主要为米德尔新闻社的芝加 哥分社

10、报道本地新闻;然后他们将去华盛顿 报道国会山的新闻,同样是为报纸、网站和 广播电视等新闻机构工作;学生们同样可以 把这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为这些新闻机构驻 欧洲、亚洲、中东、非洲或者南美的机构工 作。其他的学校和报纸为了培养记者,关系 越来越密切。 日本的现状w 以前日本没有专门培养记者的新闻学校,大 多数记者都是从大学政治、文学等专业毕业 后到报社,由老记者言传身教、在实践中锻 炼成材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培养模 式已经落伍,新闻记者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w 近年来日本各大新闻媒体与大学都在摸索培 训记者方法。东京大学国际新闻研究中心提 出“要有目的地引入系统教育系”,朝日新 闻和读卖新

11、闻等报社分别与大学联合举办在 职记者讲座班。日本新闻协会还把记者的培 训、职业教育作为该学会创造50年的重要课 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w 一.大学与报社携手办讲座 w 早稻田大学率先举办传媒讲座。2000年 春,早稻田大学与23家报社联合举办了 “传媒最前线”讲座。随后,读卖新闻 和庆应大学、北海道大学共同举办“特 别讲座”,朝日新闻与立命馆大学举办 “协力讲座”。这些讲座在日本新闻界 引起了强烈反响。w 二.引入实习课堂教育 w 为培养21世纪的新闻工作者,日本对现有大 学的教育体制和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w 首先是大学引进实习制度。日本1997年内阁 会议上通过“经济结构改革和

12、创造行动计划 ”,就确定了“实习课堂”制度。要求学生 在学校学习期间要体验与将来就业有关的活 动。 w 东京经济大学在“教育与实习课堂”上明确 指出,教育要与理论相结合,学生要有敢于 实践的精神,要培养创业精神,学生在实习 期间不是勤工俭学,不付报酬,交通费、餐 费全部个人负担。 w 从2000年起朝日新闻、电视台、体育新闻等 新闻单位开始接受实习学生,这已成为制度 被确定下来,实习时间为半年记为2个学分。w 总体来说,发展方向就是培养“一专多 能”的复合型记者人才。 w 西方国家普遍提出加强通才教育的办学 思路。 w 日本也提出从“培养记者”为唯一目标 向“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求,培养理论 与

13、实务并重的通用型人才”。中国的现状进步w 1.已经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 性。 w 2.注意吸收国外的理念和教育方法,注 意与国外的大学保持密切的联系。 w 3.重视加强基础教育不足w 1.没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体系 w 2.新闻教育部门与新闻实际部门的联系 不甚理想 (1)学校教育与新闻媒体各行其道 (2)新闻院校对媒体的影响力较弱 (3)从事新闻教育的教师缺乏新闻实际经历二.记者的实习 w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吴高福教授在 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们建立了一个三 级实践体系。一是课程实习,也称教学实习 ,就是要使教学实践化。课程实习中,我们 不但在学生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

14、实践课时,把讲和练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求 学生在大二的暑假自发地进入新闻单位实习 ,以熟悉新闻单位的流程和机构设置。二是 校内实习。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台、电 视台、校报和学院杂志,进行为期四年不间 断的实践。校内媒体的自主性为他们的创造 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三是毕业前到新闻媒 体的4个月专业教学大实习。”w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吴飞说:“我 们每一个本科生,都有两次大的实习时间, 中期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二,为期二个月左右 ,这是他们将学校里学的与实际行业的初次 结合。毕业实习则需要一学期的时间,要求 也更高。除了这些实习安排外,我们还组织 学生办室报(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系报( 由金庸先

15、生题写报名)和院报,我们的学生 还是校报和校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主要力量 。而且,广告专业的同学除了参加广告公司 的实践活动外,我们系还成立了自己的广告 公司,旨在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 教学中,我们还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注 意采用案例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 很好。”w 记者采访了在北京工作的一些湖南大学 和浙江大学2003年度毕业生,他们对学 校的实习安排普遍反映较好,有的认为 实习安排得很充分,使自己对进入社会 有了充分的准备;有的认为实习时机与 教学过程结合得比较好,互为补充。w 由此可见,新闻院校在实习体系的构建 之中,一定要分清层次,把握时机,让 新闻学子们循序渐进,逐渐

16、从对新闻行 业基本理论的学习,过渡到对新闻媒体 和新闻行业的渐进认识,然后经过由学 习到实践,由实践到学习的几次循环往 复,最终实现由新闻学子到新闻从业者 的转变。三.记者的在职培训w 在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地区 和新闻单位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类 型的研修班短训班,有的还建立了记者 培训基地,有效的推进培训工作。w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与加拿大 国际发展署联合举办的“中加气候变化 合作项目记者培训班”,来自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 等各大新闻媒体的十二名采访环境新闻 记者参加了为期一天培训。 w 2004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创维集团联合推 出了千名财经记者培训工程 。培训工作将 由国内外著名经济界、新闻界专家进行授课 ,提高财经记者通晓财经知识、熟悉国际财 经法律与规章、洞悉政府财经政策制订过程 和依据、精于国际财经报道理论与实践的能 力。 在取得一定经验后,该培训还将向海外延伸 ,让参加培训者获得一定的海外从业经验。 w 北京大学财经记者培训班是一个旨在对 当前在一线工作的优秀青年财经新闻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