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赤 壁24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1.了解诗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诗人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诗的意境,学习习咏史怀怀古诗诗的鉴赏鉴赏 方法。 3. 理解作者对历对历 史兴兴亡的慨叹叹。(重点)(难难点)来自点拨苏轼(10371101),字
2、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来自点拨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游赤壁,联想起三国时周瑜赤壁破曹事,遂作此诗,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一 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jxio折戟( ) 销( ) 二 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雀铜qu( )导思1.这首诗是如何表达出
3、诗人的情怀的?正面描写导思4.这首绝句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怀?美好情感关键词: 人生追求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赤壁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指火烧赤壁事。铜雀:台名,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注释: 这是一支深埋泥沙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拿起来把它
4、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译文: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注释: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译文:部分来自点拨1.诗人为什么要从不起眼的“折戟”写起?【答案】这是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这支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先写它能很自然地引起后面对历史的咏叹,由此点出此地曾有过的历史风云。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部分来自点拨2. 如何评评析最后两句议论议论 ?这这两句议论议论 抒发发了诗诗人怎样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两句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
5、的过程及其政治影响,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而且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也表明作者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第二问运用诗人情感“六看”法。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败的机遇,影射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作为。部分来自点拨【难点探究】这首诗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
6、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赤壁兴感 折戟沉沙铁未销未烂掉的铁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认出是前朝物议论 东风不与周郎便东风不与方便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就将改写借物咏怀借赤壁之战这则历战这则历 史故事,表现现了诗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借物兴感,以小见大。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金陵五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借古讽今的诗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